31小说网 > 渭北春雷 > 15回逛新城红桌忆红肉 回旧村黑夜坐黑车

15回逛新城红桌忆红肉 回旧村黑夜坐黑车

回忆过去旧年月,社员四季不得歇。

缺吃少穿生活紧,运输全靠人力拽。

早年三角全家暖,今日十元爷孙热。

百般生意皆可干,千万不要买黑车。

笑话凭嘴捏,意思比火烈,农民不洗澡,垢痂把虫灭。

物价贵得多,市面货不缺,城乡旧貌变,喜看好年月。

闲谈杂论不要多,书接上文继续说。上文说道:常大伯在状元楼的赛诗会上几次发言,都和众人观点不同,赛诗会场明显出现了对立局面。玉顺唯恐兄长成为众矢之的,他便设法扭转局势,自己说了一则笑话故事,硬把剑拔弩张地对抗局势,变成了嘻嘻哈哈的说笑会。故事说榆树皮为了把亲家多面锉往回赶,想尽了千方百计也未能如愿。最后便斯文扫地,指桑骂槐地指着草人骂亲家不是人,如果是人,自己就回去啦,断无常立于此之理。

上文说到这里,玉顺又觉口干舌燥,起身倒水,有人就想说自己另外的笑话。雷鸟先生的夫人坚持着说:“你们别急,先让玉顺把这么有趣的故事讲完再说。”

玉顺喝了口水,接着说道:“榆树皮自以为亲家这回没话说了,但他万没想到,多面锉只窘了一会,马上还击着说:‘亲家所言极是,这东西的确不是人。你看它浑身上下,连一点肉都没有,是人就应该有肉,他要是有了肉,自然就回去啦。’

榆树皮对多面锉的话无言以对,只好默默地往回走,多面锉还是跟着回到家里。

这位榆树皮先生费尽心机,也无法赶走这个讨厌亲家,急得他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头上的头发也白了不少。最后,实在想不出比较文雅点办法就往炕上一躺,不起来啦。多面锉无人作陪,一个人坐着没有意思,干脆也往炕上一躺,给他来个你睡我也睡。

二人谁不理谁,一直睡到半夜时分,榆树皮装着睡熟说梦话。翻个身蹬多面锉一下,嘴里囔囔着说:‘嗯----没米啦,’又翻过来再蹬一下说:‘嗯-----没麺啦’。

多面锉何许人也,怎能不知他的心思,自己也学着他的样子说梦话,翻个身蹬榆树皮一下说:‘嗯----,今天不回去,明天不回去,’翻过来再蹬一下说:‘嗯-----后天还不回去。’

榆树皮实在忍不住了,一骨碌翻身坐起,往日的斯文一扫而光,指着多面锉大声吼道:‘不回去,不回去你就死到这。啥亲家吗,简直成了癞皮狗啦。’

多面锉也翻身坐起,不紧不慢地说:‘死不了还要吃哩。癞皮狗总比骗子强吗。’

两个人坐在炕两头分庭抗礼,这个骂那个‘骗子、无赖’;那个骂这个‘死狗、蛇皮’。二人一直骂天明,还是旗鼓相当,最后终于宣告断亲,从此永不来往。”

玉顺的故事终于讲完了,大家议论了一番,有人说:“这样的人何必要结亲家,一个人过着永远不会吃亏。”

还有人说:“这样的啬皮世上的确不少,活着有啥味气。”

刚才要说笑话的那人又说:“玉顺说的这个故事很有意思,我给大家讲个更好笑的笑话吧。从前有个农民,住在旱原地区,有次进山打柴,突然间天降大雨,这个农民慌不择路,急忙躲进附近一个山洞里。进去以后才发现,这个山洞正是令人不寒而栗的毒蛇洞。

这个农民反应迅速,拧身就往洞外跑。情急之中,却比一块石头绊了一跤,幸好头和双手已经扑到洞外,他就拼命地往外爬。可是,还是迟了一点,双腿已经被一条大蛇紧紧缠住。接着,就有很多毒蛇张着牙、吐着信扑过了来,在他身上、腿上乱爬乱咬。

这农民一点办法都没有,只好把眼睛一闭,嘴里叹着气说:‘完了,完了,这回彻底完了!’他想跑跑不了,只能一动不动地爬着,任凭毒蛇在自己身上乱咬一通。

过了许久,这个农民并没有死,身上也不觉得怎么疼痛,他慢慢地睁开眼睛一看,那些凶恶的毒蛇全不见了。自己活动活动身子,啥都好好地,马上爬出洞外,正好大雨过去,他便收拾好柴担,挑着回家去了。大家谁能知道这是啥原因吗?”

全场的人你看看他,他看看你,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那人看着大家又说:“我谅你们没人知道,纵观在座诸位,可能只有玉顺他哥一个人知道。但是,他无论如何也不会自己说出来,我还是替他说了吧。因为,农民一辈子都不洗澡,那些蛇的毒牙,根本咬不透他身上那层厚厚的垢痂。它们疯狂地咬了一阵子后,只能无精打采地卷旗收兵。”

突然而起的笑声就像一阵狂风,把静如湖面的会场掀得巨浪滔天,整座状元楼也似乎摇晃起来。过了好大一会,还有人双手捂着肚子,眼睛瞅着常大伯说:“真有意思,原来农民一辈子不洗澡,还有这么大的好处,关键时还能救命。”

有人附和着说:“是呀,是呀,咱们也应该学学人家的光荣传统呀。现在正在开放搞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外国的先进经验都可以引进过来学,何况是咱们中国的。”

有人继续打趣着说:“恐怕不行,那可是人家农民的专利,咱们可不敢侵犯呀!”

会场的人你一言,他一语,都在嘻嘻哈哈地说着笑着。玉顺有点后悔,自己不该叫他哥来这种地方,现在只能难为情地看着哥哥受人奚落,自己则无法帮他。

常大伯脸上并无窘色,只见他雄赳赳地站起身说:“诸位且不要笑,那位先生讲的故事不太完整,我可以给大家补充一下。且说那位农民因祸得福,回到家里,把自己遇险的经过给妻子学说一遍,二人正在诧异期间,丈夫忽然觉得自己身上轻松了许多,连忙仔细观看,原来是那层垢痂全部脱落下来,给地上掉了好大一堆。

妻子望着那堆垢痂说:‘啊呀,真不少哩,让我揽出去倒了吧。’

那农民低头看了看说:‘倒了怪可惜的,咱不如用它给地里施肥,兴许能起作用。’

于是,他们就把那堆垢痂揽到篮子里,均匀地施在了刚栽下的白菜地里。过了几天,同村人都来问他用的啥好办法,别人栽的菜苗全比蛐蛐吃了,唯有他家完好无缺。

他们就和众人跑到地里去看,他家的白菜地里死了一层害虫。从此以后,人们有了经验,发明了许多毒杀害虫的好办法。国家也在这项发明的启发下,制定了许多严厉的法律、法规,用来惩治那些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各类害虫。”

常大伯说到这里,就有少数敏感之人意识到,常大伯是在含沙射影地骂他们。有人报复着说:“玉顺,我听说你哥就是个大啬皮。你刚才说的《两亲家拜寿》真有意思,可能就是讽刺你哥哩。你能够对事不对人,真是难得可贵,堪称大家学习之楷模也!”

玉顺站起身,义正词严地说:“你们不要胡说,我说的那个故事只是民间传说的笑话,历史悠久,并无所指。我哥是个农民,平时过日子是很节省,从不乱花一分钱,的确非常艰苦朴素。但他却乐于助人,在村里经常为乡亲们排忧解难,扶困救急,那可是有口皆碑的。

我哥一辈子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做啥事都光明磊落。年前不久,我国南方发生了极为少见的冰雪灾害,他把自己打工挣的两千元全部捐给了南方灾区。他的思想品位,我们在座诸位无人能及,他的人生境界,也不是一般庸俗之辈所能理解的。

请问在坐大家,我们谁有他这么高尚的品德?谁有他这么宽敞的胸襟?谁有他这么真诚的情义?我们大家每个月都有几千元的工资,可是,我们把白拿国家的钱用在了什么地方?不是花天酒地,就是胡嫖浪赌。谁想到了国家遭灾不遭灾,人民受难不受难?------。”

玉顺越说越激动,会场上有人低头沉思,有人不以为然,雷鸟先生也觉得不是滋味,急忙打断他的话说:“行啦,行啦,不要说啦,人和人咋能一样哩。有句名诗不是说:‘思过呀,论非呀’什么的。

总之,我家和玉顺是邻村,也常听到玉顺他哥的为人,口碑确实不错,有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今天时间也不早啦,我现在宣布,赛诗会胜利闭幕。各人自讨方便,路远回不去的,住下也行,这里的客房多,我两个住不完。”

雷鸟先生的夫人连忙走到玉顺跟前说:“玉顺,你的路远,就不回去啦。今晚,咱们就住在这里。”

玉顺忙说:“如今交通方便,怎么都能回去。我和我哥还想到街上逛逛,坐班车回去挺方便的,就不劳师娘费心啦。老师,你们都在,我们就此告辞吧。”

老哥俩从状元楼出来,天色已近黄昏。玉顺知道兄长没有吃饭,这时一定很饿了,他就故意说:“大哥,我今天带你参加了赛诗会,你总该请我吃顿羊肉泡吧。”

常大伯生气地说:“什么赛诗会,尽是些啥人吗。早知这样,拿轿把我都抬不来。就这会还想吃羊肉泡,我看连烤红苕都不值。咱还是买几块烤红苕,拿着边走边吃,也不耽搁时间。天眼看就要黑啦,咱得赶快搭车去,要是撘不上车就真的回不去啦。”

玉顺又说:“你急啥哩?轻易不到县里来,这回来了就好好逛逛,美美吃顿羊肉泡再回去,你也趁次机会看看县里的变化。这几年,咱县里的变化可大啦,和以前完全不一样,新修了好多又大又宽的街道。城南市场规模很大,卖啥的都有,咱就去转一圈吧。”

常大伯走出状元楼的时候并不觉得太饿,经玉顺这么一提,马上觉得自己的肚子咕咕直叫,正在提着强烈抗议,他就加快脚步走着说:“想吃就快走,天黑以后就没车啦。”

玉顺跟在后面说:“不怕,不怕,没班车了咱坐出租。只有几十里路,怎么都能回去。”

常大伯的肚子饿得不想多说,只在前边快步走着看着,觉得县里的变化的确很大,比以前的省城都好,也不知现在的省城变成啥样子啦,自己就是应该看看。

玉顺跟在后面说:“哥呀,国家这些年改革开放,经济一下搞活了,到处都在起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咱们这几年没去过城南,可能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了。”

常大伯回答着说:“现在的社会,可算是国富民强的太平盛世,全国基本没有缺吃少穿的群众。可是,不法之徒还是大有人在,不正之风还是随处可见,不良现象仍然比比皆是。难道就没人知道症结何在?也不知那些搞调查研究的人都在忙些什么?”

玉顺说:“这还用得着调查吗?人心没底,欲壑难填,说到底,无非是人的基本素质太差。往后,随着人们的文化水平逐渐提高,这些现状就会慢慢改变的。”

常大伯忧虑地说:“恐怕不全是文化水平的事,我看现在这社会上,铤而走险、违法犯纪、贪污**的罪犯,大都是些文化层次较高的人。一般的无知百姓,倒是最容易满足的群体,大多数没有野心,只要能够生活下去,就会安分守己地往前走。”

二人正行其间,一股烤红薯的香味扑鼻而来。常大伯抬头望去,就见前方不远的小巷口,摆着个油桶做的红薯烤炉,烤熟了的红薯冒着热气,整整齐齐地摆在烤炉上边。他就对玉顺说:“兄弟,咱先买两块烤红薯,拿着边走边吃,也不耽搁时间。”

玉顺知道他哥早就饿得前心贴后背了,啥话没说,随他来到烤红薯的摊子跟前。卖红薯的是个中年妇女,穿着一条和黑差不多的白围裙;两个红彤彤的脸蛋上摸着一点黑灰,并不显得十分难看。她正忙着打发周围顾客,对刚走来的他俩根本没有注意。

玉顺打量着那个女老板,没顾得及时说话,常大伯便迫不及待地问:“喂,同志,红苕咋卖哩?”

那女人头都没回就说:“问啥哩,官价,两块钱。”常大伯以为自己听错了,接着又问:“同志,我问你烤红苕多少钱一斤?”

那女人回过头,看了他一眼说:“还铜子哩,铜圆都不用啦。你好像还在民国元年停着哩。我不是给你说了,两块,咋还问哩?你大概该去看看耳朵啦。”

常大伯拉拉玉顺的衣服小声说:“咱走,吃羊肉泡去。这女人心重地吃了石头啦,把红苕当人参着卖哩。咱不要她的,快走,快走,天都快黑啦。”

玉顺说:“哥呀,两块不算多贵,现在啥都不便宜。咱嫌贵就少买一点,不吃就不行吗。”他不管他哥同意不同意,就挑了两块红苕,叫那女人称了称,自己掏出十块钱递过去。那女人接过钱,给他找了四块说:“算了,多找两毛就不要啦,不够麻烦钱。”

常大伯把刚掏出的钱又装进口袋说:“唉,钱多了啥都贵啦,十块钱只能当一块着用。”

玉顺把两块红苕都塞进他哥手里说:“你吃吧,我中午坐了席,现在一点都不饿。”

常大伯的确很饿,也就不在推让,两手拿着两块大红苕,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

老哥俩来到城南新市场,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尽管大部分商贩收了摊子,市场里的买家卖家还是不少。各种商品应有尽有,一家紧挨一家。真个是花团锦绣、琳琅满目,凡是世间与人有关系的东西样样齐全、无所不有,看得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怎见得:

河里没鱼市上找,一家更比一家好。

水中游的古怪鱼,天上飞的稀奇鸟。

这边海南黑芝麻,那边陕北大红枣。

七彩山鸡飞不起,八脚螃蟹没法跑。

大蛇睁眼看鸡唱,老鳖闭目听人吵。

割肉剁骨刀斧快,算账点钞手指巧。

熠熠发亮钻石戒,闪闪放光真珠宝;

家电质优种类全,花灯漂亮节能泡;

山珍海味特别多,土产特产真不少;

柜台摆满国产货,要买洋货不用找。

瓜果放香蔬菜嫩,调料刺鼻生姜老。

靠墙四周百果树,沿路两旁万花草。

诚信待客声望高,坑蒙哄骗牌子倒。

兄弟二人没看完,扫帚开始把地扫。

眼前没见羊肉泡,耳边直叫豆腐脑。

太阳下班玉兔现,华灯虽亮时不早。

常大伯对玉顺说:“兄弟,天都黑了,随便吃碗豆腐脑算了,卖羊肉泡的不知在哪里哩?小心时间太迟了没有车,几十里路哩,咱两个咋回去呀?”

玉顺觉得他哥平时清素惯了,轻易没机会出门闲逛。今天好不容易进趟县城,只想让他好好逛逛,吃碗羊肉泡改善生活。他就坚持着说:“哥呀,急啥哩?现在的车多的是,就是迟到半夜都有车哩。咱两个活了大半辈子,今天第一次一起出门,吃顿羊肉泡,也算是一生中的纪念吧。走,不远了,前边有条小吃街,全是卖饭的食堂。”

常大伯扭不过玉顺,只好跟着他走出大市场,过了古董巷,又经服装城,再越建材街,这才来到玉顺说的那个小吃街。只见里边人来人往、出出进进,比现在的市场热闹得多。

整条街都是:灯火彻夜通明,香气缭绕;吃客摩肩接踵,有饥有饱;店铺鳞次栉比,有炸有炒;门前摊点种类多,有烙有烧也有烤。迎接客人面带笑,送出又问好不好?怎见得:

豆腐脑,用勺舀,牛肉拉面筷子挑;

鸡蛋醪糟不用咬,大碗饸饹能吃饱;

小笼包子大肉饺,葱花油饼烙得好;

清汤丸子数不少,五香烤兔个不小;

扁豆凉粉随时炒,想吃油条在清早。

顾客掏钱肚子饱,老板抿嘴数钞票。

羊肉泡馍牌子老,忙得主人前后跑。

二人挨门走着看,家家空位都难找。

玉顺领着兄长,一连走过许多铺面,家家顾客都坐得满满的。最后来到一家火锅店隔壁,里边的地方不大,吃饭的人还是不少。七八张老式红漆桌子,张张没有空位,还有几个端着碗蹲在门口吃。出出进进的人络绎不断,把那块不大醒目的招牌都挡完了。

玉顺觉得不能再走啦,就分开众人往里走,常大伯拉住他说:“算了吧,这么多的人,吃到几时去呀?咱们还是在外边随便吃点,赶快搭车回吧。”

玉顺腿脚没停,挣脱他的手就进去了。常大伯问外边吃饭的人说:“喂,你们咋在外边吃哩?”那人边吃边说:“里边人多,太热啦,外边吃着凉快。”

常大伯又问:“这家地方背,生意也这么好,晚上人还满满的。”

那人又说:“这里的羊肉泡味好、肉多、价钱也便宜。你别看人家的门面不洋、设备不新,生意可好啦,来这里吃饭的人都是回头客,地方再背都能找来。”

常大伯听了这人的话就往进走,玉顺在里边看着两个人快吃完了,就站在他们身后等着。那两个人吃完饭刚抬屁股,他便把两张椅子拉到手里,叫他哥过来坐。

老哥俩终于有了座位,玉顺本来不善走路,今天一心陪兄长逛街,心里鼓着劲,倒不觉得太累。走进食堂就感到双腿酸软,浑身疲惫无力,往椅子上一坐就不想起来啦。

常大伯坐了一会,一直没人理他们,他就心急地喊:“喂,同志,能不能快一点,我们路远,等着搭车哩。”那几个服务员只顾忙自己的,还是没人理睬他们。

常大伯着急地说:“玉顺,咱不吃他的了,啥态度吗,只叫没人来。出去买点馍,拿着边走边吃,赶快搭车回去。你想吃羊肉泡,明天在咱们那里也能吃。”

玉顺实在不想走了,坐在椅子上懒洋洋地说:“既来之,则安之,跑了这些路,坐下好好歇歇。怕啥哩,他们忙完就来啦。没有车了不要紧,咱坐出租。”

旁边坐着一个小伙插言问道:“老叔,你们到那里去呀?”

玉顺说:“回家,在县西哩,大概有二十多里路。坐班车两块钱,出租车最多二十足啦。”

那小伙说:“出租车二十可能不行,最少都得要三十块,而且没人愿意去。主要是在晚上,拉着生人去生地方,一般的司机都害怕被抢,有敢去的也会漫天要价。你们要是打不上班车就坐我的,我今晚正好要到县西去,多走一点路,把你两个捎上。顺车便宜些,你们给十块钱,我把你们送到门口,既方便,又保险。”

常大伯说:“坐班车一个人才两块钱,两个人四块,你怎么就要十块,就这还说顺车便宜。”

那小伙笑着说:“老叔,十块钱还嫌多,你未免太细发了。我也是小面包车,比出租差不了啥。看你像个农民,不是来钱容易的干部、暴发户才给你说了十块钱。班车虽然便宜,你们坐不上了,出租车专门送一趟,那可不是几十块钱事,一般农民坐不起。”

玉顺忙说:“不说了,十块就十块,的确不算多。你可得把我们送到家里,我这人跑不动路。”

小伙爽快地说:“尽管放心,没问题。”

常大伯又说:“那你得等我们把饭吃毕。”

小伙笑着说:“这还用说吗,我也是等着吃饭哩,一会吃毕同时走。”

这时候,有个年轻女娃端来三个大碗,每个碗里都有两个烙饼,分别放在他们面前的红漆桌子上说:“这位老叔的话我们都听见了,忙的够不得招呼,还望不要见怪。老板见你们等着搭车,就对你们特别优先一下,自己动手掰馍吧,馍不够可以再要。”

那小伙说:“给我再来个馍,小伙饭量大,两个不够。”玉顺看着常大伯说:“哥,给你再要个馍吧。”

常大伯掰着馍说:“我刚才吃了两个红苕,这会不怎么太饿,晚饭也不能吃得太饱呀。”

玉顺掰着馍说:“我今天坐席吃得太多,两个馍可能吃不完,你得给我帮点忙。”他说着话就把自己多半个馍,掰地撂到他哥碗里了。

他们刚掰好馍,有个服务员就过来端小伙的碗。小伙看常大伯好像很急,就对服务员说:“先给这位老叔煮吧,他好像饿了。反正都是一块走哩,谁先谁后没有啥。”

服务员把常大伯的碗端了进去,玉顺看看哥哥的嘴说:“哥,你咋吃这馍哩?这是死麺馍,煮了以后才能吃,快唾了吧,一会就煮好啦。”

常大伯嚼着馍说:“没事,没事,我这肠胃是久经考验的,功能良好。平时就把半生不熟的馍吃惯了,吃这点死面馍算啥哩,保证一点问题都没有。”

玉顺看着他想:哥哥这人,一辈子出的力最大,吃的苦最多,生活条件最差,卫生工作也不讲究。没有用过保健品,没有吃过保健药,身体从来不检查,也没见生过啥病。比我们这些经常检查呀,保健呀的人结实得多。看来,人这身体,完全是咋惯咋来哩。正是:

人 在 世 间 随 环 境 , 天 长 日 久 都 适 应 。

脚 穿 棉 鞋 常 觉 冷 , 脸 无 遮 拦 不 知 冻 。

疾 风 吹 草 韧 性 强 , 温 室 育 人 最 没 用 。

贪 心 不 足 无 宁 日 , 清 贫 寡 欲 少 生 病 。

第一碗羊肉泡很快就煮好了,服务员端来冒着尖的一大碗,羊肉的香味直往常大伯鼻孔里鑽。他就不再客气,把碗挪到自己面前,先吃了一口,不由得脱口说出:“啊!真香呀!要是天下的农民,都能够隔三差五地吃上一顿羊肉泡就好了。”

玉顺知道他哥多少年来,没吃过这般美味,这时可能应该体会到,还是‘好饭吃着香’呀。他双手托着下巴,目不转睛地看着哥哥吃得很香的样子,自己心里真是舒坦极了。

可是,常大伯只吃了几口就停住了,他从口袋里掏出本子,在上面撕了两张纸铺在桌子上,把碗里的羊肉片用筷子夹出来,放进嘴里一抿,然后放在铺开的纸上。

玉顺看着他的举动,非常诧异地问:“哥,你不吃捡那干啥?是不是肉没煮烂,你咬不动?”

常大伯说:“不是,这里边的肉片还不少哩。汤就够香的,我把这些肉片捡出来给小凡带回去。娃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需要的营养多,咱这老年人,吃饱就行了。”

玉顺听了哥哥的话,禁不住心里酸楚,泪水夺眶欲滴,连忙回过身偷着抆了半会,直到服务员把自己的饭端来放到面前才回过身说:“同志,给我拿两个塑料袋吧。”

服务员啥话没说,走到柜台里取了两个塑料袋拿过来交给玉顺。玉顺打开塑料袋,把兄长捡出来的肉片装进袋子里说:“哥,我今天把肉吃得多了,见了肉就不想吃,把我碗里的肉片也给你装上。”他不等哥哥说话,就把自己碗里的肉捡出来往袋子装。

小伙吃着饭说:“老叔,纸能包住肉吗,弄湿了不就破啦。你都那么大的年纪了,好像没进过食堂,食堂里都有塑料袋,吃不了的完全可以打包带走。”

常大伯说:“早知如此,就不浪费那两张纸啦。我过去进过食堂,也吃过煮馍,那时没有塑料袋,煮馍都用的是猪肉,名字叫做‘红肉煮馍’,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了。”

小伙边吃边说:“用猪肉煮馍,肥的腻的咋吃哩?你们过去怎么爱吃那种东西?”

常大伯慢慢地吃着说:“小伙子,那时的人生活不好,一年到头,每人分上一半斤棉籽油,逢年过节才吃一点,平时很少吃油,人的肚子没油水,见了油腻东西就觉得特别香。当时有句话说:‘羊肉膻气牛肉顽,猪肉好吃没有钱’,那时的猪肉比牛羊肉贵。

现在不一样啦,国家富强了,人民生活提高了,一个人一月就吃一斤多油。肚子油水多了,看见油腻东西就不想吃。这样一来,牛羊肉的价钱就比猪肉贵得多。”

小伙吃着饭又问:“老叔,你说过去的人都爱吃猪肉,那时的红肉煮馍可能很贵吧?”

常大伯吃了一口说:“也不算贵,自己带馍,煮一碗就是三四毛钱。”

小伙吃惊地说:“啊!三四毛钱,这么便宜。那你们不用做饭,每天吃两顿煮馍就行了。”

常大伯叹着气说:“唉,就那三四毛钱的煮馍,农民还是轻易吃不上。我是给‘刀山路’上拉沙石的时候才吃过几次,平时,谁还能吃起一顿红肉煮馍。”

小伙又惊奇地说:“拉沙石,修路咋叫你们拉沙石哩?你那时就会开车?真没看出,老叔还是个老司机哩。”

常大伯笑了笑说:“开车,我一辈子连气车摸都没摸过。那时候就没有气车,修渠、修坝、修路、搞建设,用的全是人力,运输工具就是人拉的架子车。我们给刀山路拉沙石,每人一辆架子车,早上去河滩里装满沙石,再拉到刀山路上,来回大概五六十里路,中途不吃饭就拉不动车子。生产队知道大家在家里吃的是‘哄上坡’,出门带的是‘铜锤馍’,就给每人每天预支五毛钱,好让社员拉到中途的镇子上,热热乎乎地吃碗红肉煮馍。”

那小伙好奇地问:“啥叫‘哄上坡’,啥叫‘铜锤馍’呀?你们出门为啥要带什么‘铜锤馍’哩?出去买几个馍不就行了,那么远的路带馍,不够麻烦钱。”

常大伯看着小伙说:“你才多大呀?难怪不知道,那时,你可能还没出世哩。过去的人太可怜,农民常年四季,基本上吃的都是包谷,分几十斤麦子珍贵得跟人参一样,逢年过节才能改善几天生活。‘哄上坡’,就是用包谷面打的搅团,吃一碗又涨又饱,上个坡就没有啦。‘铜锤馍’又叫‘打狗蛋’,就是用包谷面蒸的馒头,热的时候还能咬动,凉了又黄又硬,就跟铜锤一样,根本咬不动。那时候的食堂也卖馍哩,但不是农民买的,凡是主食都要粮票。粮票只有吃商品粮的工作干部才有。一般农民都没有,就是生病住院、出门上路、三天五天都得从家里揹馍。我们拉沙石,能在中途把铜锤馍煮煮就很不错啦。”

玉顺听到这里就说:“那时的农民生病住院,可以开证明到粮站去换粮票,不一定都要揹馍。”

常大伯又说:“唉,难着哩。我拿着医院,大队、公社开的三级证明到粮站去换粮票,人家不要包谷要麦子哩。我只好把全家过年的一点麦子揹到粮站,人家先是说脏,叫我拿筛子筛了两遍,人家又说太潮,又叫我晒了一个中午,还要扣水分,刨杂质,一斤小麦只能换七两粮票。说什么麦子是毛粮,粮票是净粮,比例就是十斤换七斤。我觉得划不来,就把麦子揹回来了。粮票没换成,还欠了老队长一个人情,人家就算给咱把证明开了。”

小伙同情地说:“你们真是够艰苦的,经常吃那样的伙食,还要拉那么重的架子车,跑那么远的路,人咋撑得住哩?家里的人就愿意让你们去干那牛马活吗?”

常大伯说:“家里人盼不得我经常出门拉东西,天天都去那才高兴,咋能不愿意哩。”

小伙子又茫然了,睁大眼睛看着常大伯,十分诧异地说:“怎么,你,你不是父母的亲娃?”

常大伯继续说:“那倒不是,你要知道,那时是挣工分哩,拉架子车出力大,工分也高。还有个更重要原因,就是能预支五毛钱,虽然年终决算要扣哩,当时手头就能活便一点。红肉煮馍用去三四毛钱,还能余一两毛,连续出几天差就能攒点钱,给学生买点学习用品,那就不太为难啦。同时,我每出一趟差,还能把全家生活改善一回。”

那小伙又愣住了,常大伯看他刚刚展开的眉头皱在一起,也就毫不掩饰地说:“我那时就是把肉捡出来,用烟盒纸包回去,拿刀切碎,在切点萝卜、白菜之类的东西煎成臊子,全家人就能动动荤腥,浇在搅团上,饭就香的多了。”

饭馆里的人连饭都不吃了,看着常大伯一阵大笑。那小伙也笑着说:“老叔,你真会算呀!那么细发的咋把日子过不好?”

常大伯说:“我会算,还有比我会算的哩。我村里的老财迷,父子两个只买一份红肉煮馍,铜锤馍把碗掰满,摞得跟金字塔一样,煮出来就是两大碗,两个人都够吃啦。那时候是国家穷,家家都穷,过日子就是要精打细算哩。中央号召全国人民都要‘算了再吃,反对吃了再算’,就这还是平常时候。三年过度时期那就更苦啦,就跟红军当年长征差不多,连树皮草根都吃光啦。偷着吃、抢着吃的事随处可见,听说外地还饿死了不少人哩。”

小伙又问:“那是啥原因吗?可能就是听人说的‘遭年慌’吧。”

常大伯又说:“天灾是有些,那倒不是主要原因。年慌那是解放以前,民国十八年的事,老天连续旱了三年,六料庄稼没有收成,紧跟着又来了蝗虫吃田,瘟疫‘狐狸拉’。唉,把咱这里的人就死扎啦,许多村子连埋人的人都没有了。三年过度时期,全国人民都挨过饿,中央领导吃饭也有定量。饿死人的事虽然也有,但不多见。那时候,刚解放十来年时间,国家百废待兴,苏联老大哥给咱中国帮了不少忙,斯大林逝世以后,赫鲁晓夫一上台就和咱翻了脸。不但不帮忙啦,原先帮过的都要还哩。咱们国家领导很有志气,号召全国六亿人民勒紧裤带,艰省节约,三年之内就还清了苏联所有债务,咱们中国不过受了点紧而已。”

玉顺吃完了自己的饭,看常大伯说地没完,就挡着他说:“哥,别说了,快吃饭吧。现在说那些陈年老话能干啥,把饭都说凉啦。快吃,快吃,咱们还要赶路哩。”

常大伯不再说话,低下头很快吃完饭,向服务员招招手问:“喂,同志,多少钱呀?”

服务员走过来说:“大叔,一碗十块,馍就不算钱啦。老板嫌收零钱麻烦,你两个给二十就行了。”

常大伯吃惊地说:“啥?就十块钱,不是说你们这里便宜吗,咋还要十块哩?就算比过去涨十几倍,那也应该是五块钱呀!你们咋能要十块,就多了一半子。”

服务员说:“大叔,都啥年月了,那里有五块钱的羊肉泡。我们卖十块钱,的确是全县最便宜的,人家最少的就是十二、十五,饭店里还要二十块钱哩。”

小伙说:“大叔,你这些年没进过食堂,十块钱的确是最便宜的,人家不会哄你。”

常大伯从口袋里摸出一百元向服务员递去,玉顺早把二十块钱塞到服务员手里说:“哥,我这里有零钱,快把你的钱装上吧。”

服务员收了玉顺给的零钱,常大伯又把钱递向玉顺说:“我先把你替我行的礼钱给你。”

玉顺接住钱,又塞进哥哥口袋说:“ 我今天就没替你行礼,你人没到,席没坐,连一口水都没喝,为啥要给他行礼呢?我给你把一百元省下了,能吃十次羊肉泡。”

常大伯知道玉顺说的是假话,不想当面说破,装进口袋的钱也不好意思再往出掏。他就以假当真说:“这不太好吧。就凭以前那回事上,不坐席也该行个礼。”

玉顺又说:“不说了,不说了,今天没行就没行,日月常在,往后行礼的机会多着哩。”

那小伙也吃完了饭,正要起身清账,从里边走出两个人来。看样子都是老板,好像喝的多了,老远就能闻到满身酒气。其中一个挺着大肚皮,摇摇晃晃地走过来,看见小伙就说:“小伙子,你也在这里吃饭。时间差不多了,你得抓紧,城外还有两个人等着坐车哩。”

小伙掏着钱说:“饭吃毕了,我把钱一开马上就走,保证耽误不了你的事。”

那人又对和他一起出来的人说:“杨师,这小伙吃饭的钱别收了,记到我的账上。”

小伙把掏出来的钱又装进口袋说:“那就多谢了。”说罢,三人一起走出店门。

小伙把车停在城郊一条背巷子里,走得玉顺两腿发软,好不容易才走到停车的地方。玉顺嘴里喘着粗气说:“小伙子呀,你咋把车停得这么远的,把人能走得累死。早知这样,还不如坐出租哩,价钱贵点算啥,人不用跑这么远的路,不受这洋罪。”

小伙说:“我这车没有手续,开进里边有点害怕,多走几步路怕啥,主要图个保险。”

玉顺又说:“你这车不像是才买的新车,咋能没有手续哩?”

小伙开着车门说:“我才买了一个来月,是个没有牌照的旧车,便宜。有手续的车太贵了,咱买不起,我晚上出来偷着跑跑,交警下了班,没有手续不要紧。”

常大伯听到这话就郑重其事地问:“小伙子,你这车多少钱买的,可能是个黑车吧?”

小伙打开车门说:“三千多元,是个白车,你老叔的眼睛差得远,连黑白都看不清吗。”

常大伯说:“小伙子,我所说的黑车不是颜色黑白,指的是贼偷的赃车,那样的车虽然价钱便宜,然而后患无穷。小伙子,买车要知根知底哩,不明不白的车不敢买。”

玉顺也说:“小伙,我哥说得对,贼偷的车不能买,那就是给贼销赃哩,是犯法的。”

小伙说:“大叔,没事,咱拿钱买车,只要价钱便宜,还管他是不是贼偷来的。”

常大伯又说:“小伙子,这样的面包车要值四五万哩,你拿三千多元能买回来,不是贼偷的赃车才怪哩。你这车我们可不敢坐,要是被抓住了,也得跟着受连累。”

小伙又说:“没事,大叔,我白天不跑,晚上偷着出来拉拉人,拉点货。你放心,晚上交警下了班,没人查,二十几里路,一会就到了,保证没有问题。”

玉顺接着说:“咱们害怕啥哩,有事没事,能把咱们出钱坐车的人怎么样?小伙子,你这车可不能常开,能卖就赶快卖了吧。人常说:‘不怕一万,单怕万一,’十回没事,一百回没事,要是一回万一有了事,麻烦就大了,那可是抓住葫芦要籽哩。”

常大伯接着说:“这话可不是危言耸听,我村里就有个小伙图便宜,买了一辆黑车,我劝他赶快卖了,他就是舍不得,说他那车这好那好,卖了划不来。结果被警察抓住了,不但把车没收啦,人还要判刑哩。家里托了好多关系,请客送礼,拿着村上、乡上开的证明,还缴了一万元的罚款才算把人保释出来,就这还算是最好的结果。-------”

小伙听到这儿,不由得胆怯地说:“天哪,罚一万元还是最好的结果。那么,不好的还能怎样?大叔,别说了,我的胆量不大,你再不要吓我啦。”

玉顺接着说:“我哥可不是吓你哩,他说地全是真真切切的事实,如果是正规警察挡车,那就是最好的结果。还有些走后门进去的什么协警,大都是二敢子货,戴着礼帽不讲理,穿身警服就不知天高地厚啦。没钱花了就无法无天,私自出去挡车抓人,敲诈勒索钱财,简直就跟过去的土匪绑票似的,没事也要吹毛求疵地搜你些事。何况你买这黑车还有为盗捉刀,替贼销赃的嫌疑。小伙,就你这情况,要是遇上那些挎牌警察可就惨了。”

常大伯又说:“小伙,这样的车不踏实,白天不敢出门,晚上偷偷摸摸地拉客拉货,就跟做贼似的,一旦东窗事发,必然受到牵连。不如正儿八经地买辆新车,把该办的手续办完,出门上路不用担惊受怕,自己胆正心不慌,也不容易发生危险。这就是摊的本大,挣的钱多,只图便宜,倒是个没。小伙,把叔的话听下,保证不会出错。”

那小伙说:“大叔,我知道你们说的都是好话,我听你们的。今晚已经给人家答应了,应人是小,误人是大,我就再跑这一趟。明天找人卖了车,再想办法借点钱,买辆新车,手续办全,往后就不用偷着跑啦。大叔,今晚已经迟了,你们另找车也不容易,我把你们捎上,给钱不给钱都能行。要是万一有事,我就会把情况说明,绝不连累你们。他们警察就是再凶,能把你两个老汉怎么样。”

玉顺也说:“哥,上车吧。不会有事,我实在不想跑了。咱们就是搭个顺车,有啥大不了的事吗?”

常大伯看时间确实太晚,就和玉顺上了小伙的面包车。他刚上车就说:“小伙,你这车是拉人的,怎么会有羊膻味?莫非你也拉过羊?”

小伙开动车说:“前几天给人家拉过两只羊,挣了一百元的运费。我把车用清水洗了几遍,你还能闻到羊膻味,大叔的鼻子真够灵的,我怎么闻不到哩?”

玉顺说:“是有一股羊膻味,我一上车也闻到了,你闻不到,可能就是经常接触羊哩。”

常大伯说:“是呀,就像养鸡的人闻不到鸡粪臭,做菜的人闻不到肉菜香,习惯成自然啦。小伙,你家里可能养着羊,经常闻多了,也就感觉不到这种味道啦。”

小伙说:“你说得不错,我家孩子没奶,奶粉、牛奶太贵啦。我就把丈人家的奶羊拉回来养着,给娃吃奶,娃大了再给人家送去。自从买了车,也给杀羊的老板拉过几次羊。”

常大伯又问:“是不是刚才给你出饭钱的那个人?”小伙点点头不再说话,把车开上大道就快了起来。刚出县城不远,前边岔路口有人闪了几下手电,小伙的手机也同时响了。

小伙接电话只说了一个‘好’字,就把车开到亮手电的地方停下,看着路口上站的两个人问:“喂,你们是沙老板的人吗?”那两个人向他点点头没有说话。

小伙打开车门,他们上车就坐在后边的空位子上,始终一言不发。小伙又问:“喂,你两个坐到哪里,是麻叶路口吗?”那两个人又点了点头,还是没有说话。

常大伯有点纳闷,这二人怎么看着怪怪的,莫非是两个哑巴不成。小伙开车的技术不错,面包车跑得又快又稳,很快就到了麻叶路口。小伙停住车,哪二人拿上自己的东西就下去了。

常大伯从窗子往外看去,他们拿的东西大概有二尺来长,用蛇皮袋子包着,看不来是什么东西。下了车就往麻叶村的方向去了,黑暗很快吞没了二人背影。

小伙继续开车,常大伯提醒他说:“小伙,那二人好像没给你车钱。”

小伙说:“他们是那位沙老板的人,今晚的车就是老板包的,他叫拉谁就拉谁。”常大伯又问:“老板今晚叫你拉啥哩?”

小伙说:“我现在还不知道,等他电话来了,叫拉啥就拉啥,只要给运费就行了。”

常大伯又说:“小伙子,我看那两个人好像怪怪的,可能不是好人。你挣钱也要把握原则哩,不要被坏人利用,如果叫你晚上拉猪拉羊,很可能是盗贼偷的。他们要是被抓,你也难逃其责。这种钱还是不挣为好,不要为点蝇头小利而忘了大义,成为不法之徒的帮凶。”

小伙子说:“大叔,你说得对,你们真是好人呀。我要是早遇上你们,就不会买这没有手续的黑车啦。今晚把你们送到就不拉了,咱不能一失足成千古恨呀!”

玉顺也说:“你知道了就好,我哥那些话总算没有白说。晚上叫你拉货,可能不是什么正大光明的好货,年轻人正活人哩,千万不要与坏人为伍。快走,没有多远啦。”

小伙又问:“你们到啥村?”玉顺说:“老村李,知道不?”

小伙说:“知道,知道,那儿我常去,一会就到啦。”

他们边说边走,眼看就快到啦,从后边赶来一辆车与他们并行,车窗里探出几个戴着大盖帽的警察头,厉声喝令小伙停车。小伙情知遇上麻烦,本想加速快跑,又见前边的岔路口上也有警车拦截,只好乖乖地把车开到路边停好。那辆赶来的车刚停稳,就下来了几个身穿制服的警察,迅速堵住小伙的车门索要证件,小伙怔怔地坐在车里,什么也拿不出来。

警察看他的车前后没有牌照,又拿不出任何证件,知道是辆黑车,就把小伙拉下来,给他戴上手铐说:“走吧,上哪辆车,我们晚上出来,就是专门抓这种黑车的。”

常大伯从车上下来说:“喂,同志,你们是真正的警察吗?这辆车没有证件,该查,请问你们是啥单位的?有没有证件、手续什么的?听说现在有冒牌车,也有冒牌警察哩。”

有个警察看着他说:“約,我还没问你哩,你倒问起我来了。我们是新开区派出所的,要看证件是吗?那就上那辆车,一块去所里看吧。啥证件都有,保证合法。”

常大伯又说:“公路上挡车不是交警队的事吗,你们派出所怎么也挡起车来了?”

那个警察又说:“交警队有交警队的职责,派出所有派出所的责任,他们管的交通规则,我们查的被盗车辆,車走車路,马走马路,两者不是一回事。”

另一个警察不耐烦地说:“在这里和他啰嗦啥哩?带回去学习学习,他就啥都知道啦。”

还有一个警察说:“反正连车带人都要往回开,何必在这磨闲牙,一块铐了,回去再审。”说着取出手铐,就要铐常大伯。玉顺连忙挡在他哥前面说:“我们是出钱坐车的,铐他干啥?”

另一个警察说:“哦,还有一个,咱们带的铐子不够用,就这样押上车算了。走,都上那辆车,去了就清楚啦。”

玉顺忙说:“我叫李玉顺,他是我哥李玉常,今天到县里参加状元楼的感恩会,回来迟了,没有赶上班车才坐了这个小伙的顺车,你们把我两个带回去干啥呀?”

有个警察说:“干啥呀,去了就知道啦。我看你们都缺乏教育,啥车都能随便坐吗?叫你们去好好学习学习。”

常大伯说:“玉顺,别说啦。去就去,我倒要看看,他们是怎样教育人的。反正最近没有啥事,出去打工嫌咱年龄大,没人敢要,我正愁没处吃饭,进去受点教育也好,还能省饭钱。”

押小伙的警察好像想起了什么,连忙凑过来问:“你就是在县里当过教师的李玉顺吗?我听我爸说过,全县最有名望的教师,我爸就是你的学生,在县政府工作。”

他又给其他的警察说:“算了,咱们把这司机押走算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爸的老师很有名望,咱把他们带走,一定会招来很多麻烦。再说,带他们回去也没意思。”

有个年龄老点的警察说:“他们说的有点不对,县里今天是有个感恩会,咱们单位也有代表参加。可是,那个会毕得很早,他们咋能坐不上班车,可能是冒牌货吧。”

有个警察谨慎地说:“是呀,现在的假货、冒牌货太多啦。啥都有假哩,咱们可要擦亮眼睛呀,不能让假象蒙蔽了。你们想,县上召开感恩会,怎么会有老农民参加?”

玉顺忙说:“警察同志,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感恩会结束以后,三楼上还有赛诗会。我哥就是专门来参加赛诗会的,没跟上坐席,赛诗会开完天就黑了,我哥肚子太饿,我们就在县里逛了逛,吃了碗羊肉泡馍就太迟了,末班车也过去啦。”

那个警察仍像看外星人似的把常大伯仔仔细细地看了许久,还是摇着头说:“不像,不像,诗人哪有这样子的。地地道道的老农民么,怎么可能会作诗,不用说都是假冒的。带回去调查调查,要是由于咱们粗心大意而放走坏人,那就对不起这身警服。”

玉顺着急地说:“警察同志,我们绝对不是假的。你们看,我这里有身份证哩。”说着,连忙从口袋掏出身份证向警察递过去。那警察并没有接他递到面前的身份证,而是把他的手推开说:“行了,行了,这种把戏我见得多啦,那个制假造假者会说自己是假的;那个坏人都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蒙混过关。告诉你,我们人民警察的眼睛是雪亮的,绝不会被假象所蒙蔽------。”

那个押小伙的警察拉了正说话的警察一下说:“唉呀,严师,你总要粘两个老头有啥意思哩,有这时间多抓一辆黑车,比十个老头都有用。你要弄清真假,试一下不就明白了。”

那个警察说:“是呀,是呀,耳听是虚,眼见为实,我何不试验试验。你说你们是参加赛诗会的,那就把今晚的事作一首诗,能作出来就是真的,我马上放你们走;要是作不出来,那就对不起啦,得到派出所去体验几天生活,接受法制教育。”

那个被抓的司机小伙说:“我买了黑车该受处罚,他两个确实是我为了挣钱而拉的客人。一切都是我的错,请不要为难他们啦。这里黑灯瞎火的,你叫他们怎么作诗?”

玉顺烦躁地说:“跟你们走就跟你们走,有啥了不起的。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你们把我两个怎么拉去,还得怎么送回来。作诗都要在清静的环境下才能有灵感,这里不行。”

那个警察又说:“你也别怪我们多事,现在的好人坏人不好分呀!作为人民警察就得向人民负责,不试怎么能知道真假哩?天黑属于事实,我可以照手电、开车灯。”

常大伯说:“不用,不用,啥都不要,我就随口说几句,你们莫要见笑。”只听他开口说道:

今 天 上 县 事 不 多 , 赛 诗 会 上 作 诗 歌 。

农 民 活 忙 时 间 紧 , 迟 到 没 吃 也 没 喝 。

会 罢 天 晚 肚 子 饿 , 泡 馍 馆 里 遇 小 伙 。

班 车 已 过 出 租 贵 , 他 说 顺 车 钱 不 多 。

坐 上 方 知 没 手 续 , 一 路 道 理 没 少 说 。

小 伙 知 错 深 后 悔 , 可 惜 还 被 警 察 捉 。

常大伯话音刚落,几个警察一齐叫好。那个多事的警察说:“不错,不错,大叔真有两下子。虽然像是顺口溜,却很明白合理,短短几句平常话,就把一天的经过说得明明白白,而且出口成章,完全贴合主题。真不简单,佩服,佩服,肯定不是假的,你们走吧。”

常大伯说:“农民文化不深,胡诌几句粗辞俗句,同志莫要见笑。”

那个警察说:“那里,那里,大叔能够随口说出这样的字句,足见才思敏捷,文采出众。如今的农民之中,有此文采的人实在太少了。我就是对农民参加赛诗会非常好奇,才故意叫你作诗,并非有意刁难,还望大叔不要见怪。你想,我们做警察的,几时才能见到农民的诗歌,如果不是偶然遇到你们,恐怕一辈子也听不见这样的诗歌。”

玉顺心里完全平静了,听到警察赞美兄长,自己也高兴地说:“你们说的也是,农民的文章再好也无人赏识,恐怕难有出头之日,写得再多也要永远埋没与尘埃之中。”

常大伯说:“我胡写乱画的那些东西没有水平,实在难入大雅之堂。同志,这个小伙是个老好娃,家里条件不好,买不起新车,贪图便宜买了辆没有手续的黑车。白天不敢上路,晚上出来偷着跑跑,你们不要为难他,高抬贵手,放了算啦,他说明天就卖车哩。”

警察说:“大叔,那可不行,不是我不给你面子,现在正是严打阶段,像他这样的黑车,必须彻底查清,这里边牵扯的盗窃犯、销赃犯多啦。我们抓住这个线索就要顺藤摸瓜,把罪犯抓捕归案,怎么能随便放哩?再说,这样的车就跟假东西一样,不能叫他再卖啦。”

常大伯说:“是呀,你这话说得不错,这样的车,谁买去都要倒霉哩。这小伙家境贫寒,你们要酌情处理哩,不能处罚过重,那样会毁掉一个家庭的。他要是有钱的干部子弟,这样的车白送他也不会要。人家买车,不但要新的,还要几十万,百十万的高级车哩。”

那个警察说:“大叔说的是,买这种车的人,肯定不是有钱人,我们会酌情处理的。”

玉顺掏出十块钱塞进小伙口袋,小伙眼泪汪汪地说:“大叔,我把你们没有送到,咋能要你的钱哩。可惜我遇见你们太迟了,要是能早一月时间,我就不会买这黑车啦。”

常大伯说:“小伙子,前悔容易后悔难!去好好认错,接受教育,知道啥就说啥,如果你提的线索有价值,配合公安机关把案破了,说不定还会立功哩。”

那个警察说:“大叔,你们还有多远的路,要不要我们送一程?”

常大伯忙说:“不用,不用送,我们马上就到啦。你们事忙就快走,回去可不敢打这小伙呀。”警察说:“大叔放心,作为人民警察,怎么能知法犯法,我们会按政策办的。”

玉顺插话说:“我听说有些警察执法不文明,常常会出现过火行为,难道他们都不懂法吗?”

警察又说:“你听说的也是事实,有些民警的确素质不高,工作中错误不少,在群众中造成了不好影响。上边已经查处这类事件,加强对执法者的教育,以后会改变的。”

警察把小伙押上警车,有个民警开着小伙的黑车跟在后面,一会儿就看不见了。玉顺抱怨着说:“好哥呀,咱们还有四五里路哩。他们主动要送,你为啥不叫送哩?”

常大伯说:“唉呀,没有多远,一会就到啦;人家有公务,咱不能麻烦他们。你要是走不动就给桃花打个电话,让她骑电摩来接你。”

玉顺说:“我那电摩都用了几年啦,坐三个大人拉不动,我就不能自己坐着先走,让你一个人跑吧。算了,算了,咱还是慢慢走着,累了就坐下歇歇。”

老哥俩走着说着,累了就坐下歇着。四五里路走了将近两个小时,直到十二点前后才回到自家门口。老哥两不再说话,互相挥挥手就去开自己大门。

玉顺轻轻地打开大门,又小心翼翼地把门关好。然后,轻手轻脚地摸进客厅,开亮电灯,慢慢地给自己倒了一杯开水,坐在沙发上歇了一会。一杯开水喝完,就想回房睡觉,又怕影响家里人的休息,他就把衣架上挂的呢子大衣取下来,人往沙发上一倒,呢子大衣往身上一盖,就在客厅里睡着了。一切无声无息,夜晚依然凝静,只有墙上的表,在滴答滴答地移动。

玉顺确实太累了,刚闭上眼睛便呼噜呼噜地睡熟了。但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在这万籁俱寂的夜晚,当人们进入甜蜜梦乡之时,还有许多不安分的人,在做着见不得阳光的犯罪勾当。有的撬门挖墙,偷猪盗羊,有的拦路抢劫,无法无天。

当玉顺刚刚睡熟的时候,突然之间,被一阵急促地打门声惊醒了。他连忙翻身坐起,只听见:自家大门响叮咚,不像擂鼓像敲钟,

不知有何塌天事,下回文中再说清。

加入书签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