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奋斗在残明 > 第047节 借虏平寇

第047节 借虏平寇

一阵沉默后,高敏宗咳嗽一声,正色道:“吴帅在信中说,满清的摄政王多尔衮提出为先皇(崇祯)报仇的口号,姜帅怎么看?”姜瓖长叹一声:“先皇操劳一生,最担心的事情就是北方战事和农民作乱,最后还是倒在这两件事情上。但是最先攻入京城的是闯军,先皇因此煤山自缢这是事实。吴帅借用清兵打败闯军也是事实,李闯王因此退出京城。清军为先皇报仇的事实,不仅我们承认,就连在金陵的南方朝廷,也是承认的。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史阁老,要求大明境内群臣支持朝廷的借虏平寇政策,协助清军灭除闯军。”

姜瓖一直有和韩昭德通信,也相信韩昭德的判断,李自成退出京城很大原因是因为没有粮食,不然不可能不顾一切的在京城搜集银钱——他需要银钱买粮食。但是经过了大同之役的战斗,姜瓖自然不可能再将粮食卖给他李自成。不过姜瓖奇怪,多尔衮若想要带领大清在京城站住脚,那么必须也要有粮食。多尔衮的粮食从哪里来呢?若是姜瓖不开始供粮,在北直隶已经打坏,河南、陕西因为战争死了不少人的情况下,多尔衮哪里有粮食养活京城而周边地区呢?

高敏宗听到姜瓖没有提多尔衮的事情,而是指出金陵朝廷的命令,心中已经有了分寸。这些年姜瓖一直致力于民族和解,他所推崇的七郡主百里芸,按照她的说法自己就是成吉思汗的后代,就是蒙古人。在大同,不但有蒙古人、满情人和鞑靼人,甚至还有金发蓝眼的人,大家都过得和和睦睦。高敏宗曾经听说过,有人身后姜瓖是羌族人,姜瓖没有反对。如此说来,姜瓖对于满清改朝换代并没有什么异议。

虽然古语有云“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但是在姜瓖心中,什么是本族,什么是外族,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明朝皇帝并不一定是好人,崇祯嫉妒武将,导致无战将为自己守边,最终遭致闯军进京,自己煤山自缢。而清朝皇帝并不一定是坏人,至少多尔衮如今一直为崇祯报仇,又将闯军驱逐出京城,让崇祯皇帝安息。这无论如何是一件好事。

让逝者入土为安,从来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姜瓖作为明朝边将,还是承认大清这个人情。

高敏宗深知,姜瓖的答案很简单,他就是保境安民的人,能让百姓安居乐业的,就是好朝代。至于谁是皇帝,姜瓖并不关心。姜氏从姜维开始,一千多年间,姜氏就没有做皇帝的打算。因此此刻,对*入主中原,姜瓖的态度十分消极。高敏宗不再说话,陷入沉思。

张悦看到是一个空当,咳嗽一声:“姜帅如今重点在西路,姜老爷的事情为重。至于别的,尽人事听天命吧!”

张悦说的是姜老爷,是姜瓖的父亲,如今还被闯军关押在榆林。在天崩地裂的现在,姜瓖在面对国破的情况下,如何避免家亡,给士兵们继续坚持下去的勇气,是一件维持雁北军守军士气的巨大事情。吴三桂可以借助陈圆圆维持他的关宁铁骑的士气,姜瓖就可以用相同的办法,用父亲维持住雁北军的士气。

姜瓖想想说:“如今闯军正在潼关准备和清军会战。李闯王这种战术不能说不对,因为当年李闯王就是因为在潼关打败督师孙传庭,才有进军京城的机会。在此之际,我们要按兵不动,看看满清的打算,才能借此机会立足脚跟,再图将来。”

张悦赞道:“满清若要入主中原,先拿出入住中原的能力吧!胡人害怕湿热潮湿,早在岳飞岳爷爷的时候,就有记载。这满清的人也是胡人,怕也是差不多。”

高敏宗却没有那么乐观,因为这几年,北方特别冷。特别是大同,据说温度和辽东也差不多。高敏宗研究机械,大多属于木质机械,对于温度要求极高。这些年高敏宗已经明显感到实际中的操作与书中记载有一些不同,大多和温度有关,因此对于温度变化十分敏感。

高敏宗并不知道,这是因为全球进入了小冰期,整个黄河以北都比以前要冷很多。高敏宗认为如果满人真的要在京城住下去,未必不可能。

高敏宗想的没错,大清的人真就在京城住下了,而且准备入主中原。

此时在京城,多尔衮已经维持好京城的秩序。京城被李自成的大顺军折腾了好几个月,京城仅存的民众都在期盼王师来解救,而不管王师是哪个民族。

多尔衮带领八旗军进城,接管了京城,安抚城中秩序。在经济上,多尔衮带来了粮食。李自成在京城拼命搜刮财物,就是为了买粮。京城如今粮食有价无市,多尔衮带着来自清水的粮食进城,并且维持粮食价格不超过十两一石,迅速让城中保持稳定。由济尔哈朗组织栽种,在镶蓝旗军人指挥下,汉八旗军人维持,京城人民共同护送来到京城的粮食,在维持京城稳定的作用中,起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当然,尚未运出北京城的三千万白银,就被多尔衮直接收入国库,作为军功所得,并没有还给京城的百姓。

多尔衮进京之后,军事上让本部人马进驻京城。他并没有让一起来的阿济格、多铎和豪格进城,而是安排他们迅速追逐李自成的军队。其中阿济格走西北,由宣化进入大同,直接攻击榆林。多铎南下河南,豪格进入山东西部,和讬和李率泰进入山东东部,迅速在京城周围形成一片稳定的区域。

在政治上,多尔衮打出了替崇祯皇帝复仇的口号。多尔衮提出,明清之间的战争是君子之战,谁也没有做出暗害对方的事情。但是崇祯皇帝忙于政事一辈子,却落了个被贼寇逼死的下场,是可忍孰不可忍。多尔衮命人厚葬崇祯皇帝,并且找寻崇祯皇帝的子孙,而且厚待。这一政策至少在官面上,得到了百姓们的一直支持。

在财政政策上,多尔衮废除了大明一直执行的三饷政策。

如此多种措施,让京城和周围迅速稳定下来。对此,皇太极留下的汉臣之首范文程解释道,这是因为大清以仁德为上,所做的事情让百姓心服,所以能够造成天下归心的良好局面。

然而,绝对没有一个在京城的人,会说这一切都是因为有粮食才会造成的美好局面。

甚至在金陵新成立的南明政权,也派出北使团,对多尔衮的措施深表支持。这里说一下南明,这是在得知北方京城崇祯皇帝归天之后,在金陵成立的明朝。因为明朝是两京制,北面的京城是永乐大帝朱棣后来成立,叫做北京。大明立国之初明太祖朱元璋立的国都是金陵,叫做南京。南京和北京一样,都有六部,原本南京六部都安排那些政治上失意的人员。但是此刻这些理应政治上失意的人,却获得了大明朝至高无上的权力。他们拥立福王儿子朱由菘做皇帝,史可法作为首辅大学士,马士英因为拥立朱由菘有功,与史可法共同辅政。

南明朝廷对于天下形势的整体判断是联虏平寇,就是和大清一起打击大顺军。至少在南明朝廷眼中,崇祯皇帝是被李自成逼死的,他们的看法与姜瓖完全一致。因此会有北使团,协助大清稳定北面局势。

多尔衮假意同意南明北使团的意见,甚至指出愿意和南明的人一起攻击李自成的大顺军。因为大顺军是逼死崇祯的罪魁祸首,实在罪无可恕。

在南京的北使团,提出了与清朝划江而治的打算。江北的明军就此归属清军,因此,包括吴三桂在内的,包括姜瓖、娄光先等武将遵从南明北使团的命令,受命支援清军,属于合法行为。只是北使团没有提出划江而治的江是那条江,长江、淮水还是黄河,北使团自己也没弄明白。于是大清就与这支北使团虚与委蛇。

真实的情况是多尔衮到了京城才知道大明朝的南部还有一个富庶的江南地区,那里长期不收税,简直遍地黄金。这个时期的多尔衮做的最主要的事情是研究大元王朝缔造者忽必烈大帝统一中华之地的军事战略,以至于顺治皇帝搬入京城的礼仪都搞得十分随便。

顺治皇帝和皇太后大玉儿进驻紫禁城,第一件事情是灭火。因为李自成撤出紫禁城,一把火将紫禁城烧为白地。因此顺治皇帝和大玉儿因为整饬紫禁城的事情就忙得不可开交。对此多尔衮也乐得顺治和大玉儿他们有事可做,省的他们对政事指手画脚。对于大玉儿来说,整饬紫禁城就好比家庭装修,是皇家必须要做的事情,这个事很大,而且属于皇上家事,多尔衮不便插手。多尔衮就是借助整饬紫禁城的借口,将顺治和大玉儿彻底从朝政中甩开。(未完待续)

加入书签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