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奋斗在残明 > 第001节 九宫山下

第001节 九宫山下

顺治二年,这一年在中国有四个年号同时在使用,除了“顺治”外,分别有李自成的“永昌”,张献忠的“大顺”。此外,还有一个被广大原来明朝百姓支持的年号,叫做“弘光”。这是首都在南京的明朝,在崇祯皇帝殉国之后,在南朝成立的新皇朝。弘光皇帝叫做朱由菘,他怎么登基后面再表。但是弘光皇帝即位后,重用两个人,一个是原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一个是支持弘光皇帝登基大位的马士英。马士英原为庐凤总督,手下干将数名,兵力不下四十万。在马士英荣膺内阁大臣之后,他手下的四大总兵也都纷纷升职,他们分别是:镇守徐州的高杰,镇守凤阳的刘良佐,镇守扬州的刘泽清和镇守滁州的黄得功。这四大总兵每人手下兵源超过十万,平时可战之士超过三万。

史可法和马士英可谓弘光朝掌舵人物。

在弘光政权的初期,内阁首辅史可法将外交政策总结为“借虏平寇”。史可法充分认识到北方正在爆发严重的传染病。此时若贸然带兵北进,很容易将传染病引到南方。此外南京附近的军队尚未做好准备,一旦发兵北进,无粮无银,无兵无将,如何出征?

此外,山海关战役之前,吴三桂已经通告全国,他是借兵平寇。而且满清在进军中原一年来,主要目标就是大顺军。满清的口号就是给崇祯皇帝复仇,虽然也有一支部队南下,但是就在河南就稳住战线(豪格军),不再南进,更主要的目标是平定淮河以北的大顺军。

为表示诚意,史可法派出了北使团。因为史可法认定大清不敢南进,别的不说,炎热的气候就是大清的人民接受不了的。正是胸有成足的“证据”支持下,史可法认为大清是可以交流的。作为南京兵部尚书多年,史可法充分了解南明的士兵是无法作战的。有时间缓冲,让自己的部队先做战前准备,让大清和大顺拼个你死我活,然后再出兵北上。这是史可法认为最好的接过。

因此史可法面对在山东抵抗清军的济王派来的求援消息置之不理。前去山东平叛济王叛乱的清军是一支由觉罗巴哈纳和石廷柱率领队伍,只是这支队伍不是大清精锐,但是和明朝士兵相比也如狼似虎。他们前往山东,济王闻讯投降。

然而史可法没有想到的是,南明在准备,大清而何尝不在准备?多尔衮作为大清掌舵人,准备要比史可法丰富的多。如今八旗精锐已经在襄阳和河南同时布兵,阿济格在襄阳,豪格在河南。军事素质最为全面的多铎在中间侧影,无论两面哪里有难,他都可以接应。

多尔衮还在京畿附近大肆搜刮,对于北京城出现的“人市”没有丝毫同情。有钱有粮,还要让疾病不会作为八旗精锐前进的绊脚石。大萨满早就在半年前出发了,面对北方肆虐的鼠疫,大萨满正在慢慢消除,黑死基本无法对八旗的精兵强将进行影响。

在顺治二年,多尔衮开始的新政处处遭到挫折,连前朝老将范文程都劝他莫要匆忙,多尔衮只得将军事作为重点突破。多尔衮让阿济格和豪格同时出击,对待南明和大顺军采取全面的攻势,势必要全面占领长江。

这两场战事的结局完全不一样。

首先说阿济格。阿济格是从榆林开始追击李自成,一路追过襄阳,将李自成打败如丧家之犬。李自成军中已经没有粮食了,被迫渡过长江后在湖北抢劫。相比较,大清的人因为有专门的运兵部队,尚可喜等人做事还算尽心,运粮并不是太难的事情。因此阿济格将李自成从长江沿线赶到湖北深处的九宫山。

李自成满身汗水,站在湖北九宫山上。李自成知道现在身边可以信任的人并不多,他也在为自己决定付出代价。

李自成之所以放弃西安,就是要从襄阳出兵,南下金陵。虽然襄阳守卫白旺奉劝李自成留下襄阳这座城市作为最后的根据地,但是李自成不同意,让愿意走的大顺军都跟着他走。而不愿意跟着李自成离开家乡的贺珍等人,就和姜瓖一样,投降了大清。

李自成从京城掠夺了三千万两白银,然而光有银子是养活不了人的。在北方地区基本打残,大同姜瓖不再供粮的现实情况下,李自成只能南下自己找粮食。天府之国四川被张献忠占领,李自成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顺江而下去金陵。无论是买粮是攻取金陵,至少是一条活路,比那种四处流窜的日子好过得多。

然而南下的道路比想象要艰辛,刘宗敏被阿济格追杀身死,牛金星也不知所踪,据说投降了。李自成只得自己去想办法南下。然而在湖北传来一个他没想到的消息,占领四川的张献忠愿意派人从到长沙接应,给李自成送粮食。

张献忠和李自成都是闯王高迎祥的干将,只因二人脾气不和,在高迎祥去世后,二人单独起炉灶。但是张献忠和李自成一样,都是农民军出身。李自成曾经多次求张献忠帮忙,没想到这次张献忠竟然又伸出援手。李自成十分高兴,只带了少数随从,准备寻找去长沙的道路。

但是九宫山的道路过于复杂,以至于李自成都找不到路了,身边随从也不见了。李自成从马上下来,坐到路边,从树上咬下树叶,吮吸上面的露珠解渴。

耳边传来一个声音:“闯王好心思,这个时候还敢喝树上的露水,你就不觉得这个时间出现露水是很反常的事情吗?”

李自成回头,一个老妪带着李岩出现在面前。老妪满头银发,额头的刘海遮住半只眼睛,李自成觉得她很眼熟,又不知道她是谁。但是李自成认识李岩,李自成冷笑:“李公子是来嘲笑朕的?自从大同一别,朕就再也没见过你,据牛金星说你已经死去了,没想到你还在这里。”

李岩摇头苦笑:“闯王,我到这里不是见你的,而是见他的。”

草丛中爬出一个人,对着李岩高喊道:“李兄弟我可算找到你了。”此人五短身材,满身污垢,也不知道到从哪里钻出来。那人疯疯癫癫的走到李岩跟前深鞠一躬:“李公子啊,我可算参透了,十八孩儿当主神器,说的就是你啊。”

李岩摇头:“宋矮子莫要再说了。涅槃和我说了,这句话不是这么解得。十八孩儿另有人物,但是你我因此解缘,因此给了闯王丰功伟业。我此番前来,就是了结这一段因缘。”

李自成坐在旁边不说话,他心里还是怪罪李岩没有出现在山海关前线,没有给他护法,导致他深受重伤。却看到李岩穿过宋献策走到李自成面前,吓了李自成一跳。李岩凭空变出一个流下的溪水:“闯王请用水,山间野地条件简陋。不过这露水确实不能再喝了,现在是下午,怎么会有露水。”

李自成这才惊觉,现在是下午,那露水是怎么回事?李自成眼神不自觉的看向宋献策。宋献策一出现李自成军中就以数术自居,但是宋献策此刻却无心搭理李自成,喃喃自语:“怎么会也不是他?”

李岩凌空走到宋献策身边,笑着对他说:“天下奥秘万千,又何苦在于参透?就像我的朋友醍醐,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平心而论,闯王走到今天这一步,与你我脱不开因缘。如今闯王深受大劫,我不能袖手旁观。”

李自成冷笑:“什么大劫,你竟然如此重视?比起山海关大战还要重要么?”

李岩凭空一挥,李自成抬头看去,才发现天空似乎被一种奇怪的东西禁锢,连天色都蓝的不自然,渐渐的透出一个绿色,就和湖底的颜色一样。宋献策摇头:“想不到这九宫山竟然是道家九宫大阵遗迹,这么说催动它的,定是道门中人。”

老妪颤颤巍巍说道:“宋矮子好见识,正是大同悬空寺天意大师在此做法。”

李自成不解:“姜瓖让他来的?”

李岩摇头:“怕是没那么简单,天意大师离世多年,未必是姜瓖能说动的。我听说此人曾跟着永乐大帝参加过靖难之役,到现在已经超过百岁,姜瓖影响不到他。我猜测他的到来和闯王进京有关。毕竟当初在五台山的法会,因此受到重伤,不能保护大同的,不仅有姜瓖,也有天意。”

李自成哼了一声:“天下皇帝轮流做,难道姓朱的可以做,朕姓李的做就不成?论出身,朕李自成比太祖朱元璋,也差不到哪里。”

老妪接过话来:“可是天下事并非出身所决定。同样农民军,太祖的政策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三件事,你做到几件?”

李自成点头:“缓称王,朕并未着急称帝,比那张献忠还晚,更别说闯王高迎祥。说高筑墙,朕是经略好陕西、河南之后,才开始进攻山西、京城。但是——”

老妪颤颤巍巍的接过话来:“广积粮你没有做到。”

李自成恨恨的说:“可惜张天琳这个废物,在大同没有找到粮食。”(未完待续)

加入书签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