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奋斗在残明 > 第011节 枣强南下

第011节 枣强南下

多尔衮说道:“豫亲王,你这次就直接从北京出发,带着我部人马去草原。你本部那里谁可以接任帅印?”多铎想想:“博洛吧。”多尔衮问道:“汉人呢?”多铎说道:“那自然是李成栋,他率领的是高杰余部,本来就是江北四镇最强队伍。此队伍对大明和大顺都恨之入骨,是一支可以大用的队伍。”多尔衮点头:“本王知道了,本王会让他们稳定江南现有成果。”

多尔衮看着沙图,继续说道:“此战,本王最担心还是姜瓖,因为在北面的三个阵容中,大同姜瓖、汉中贺珍和回部米喇印,怎么看都像姜瓖会有可能做出一些诡计。吴三桂现在拿着我放出去的一千万两银子,应该不会轻易作乱。作为后援,英亲王,本王希望你去坐镇大同,统领九边重镇。一方面协助稳定山陕及以西局势,维护北京城安全。若有机会可以趁机消灭米喇印,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本王不勉强。”

阿济格点头。

多尔衮郑重其事交代:“希望英亲王慎重做事,因为我军基本上是四面作战,西部若再有大型会战,本王就只能从京城的子弟们选派还未成年的少年们去协助你了。”言语中讽刺阿济格习惯会战打赢对手。阿济格摇头:“摄政王请放心,本王会尽量不调动一兵一卒,仅靠本地人就能做好这件事。”

多尔衮看着豪格:“肃亲王,本王希望你能接手英亲王尚在湖北的部队,率军进入四川。那里,有一支和闯贼相提并论的西贼。肃亲王愿意采取什么政策随你,扬州屠城等什么手段都行。因为大西军喜欢杀人,你就入川杀人,也不会有人分辨出来是大西军杀的,还是我军杀的。本王会派吴三桂等人作为你的后援,但是绝对不抢你的军功。”

豪格点头,心中还是有些遗憾,多尔衮其实还是按照功绩多少安排阵容。吴三桂那些人作为大清的降将,一直在本部后面,其实算不得监视,只能反映出多尔衮对于豪格进川事情的不放心,留下一个预备队。

阿济格还是担心一件事:“那郑亲王呢?”多尔衮点头:“还是回老家清水种地,此外还有训练水军的事情。本王很担心大明的水军,据说这是一支足可以匹敌陆军的战力,龙头是南海龙王郑芝龙。但是具体如何本王也说不清楚,水军是我军不熟悉的。本王希望稳定北方,再想办法对付大明水军和南方。”

众将领命退去,而多尔衮还在操心政事。这次可不仅仅是军事行动,而是一次彻底的变革,辅以民事措施。

措施的具体内容就是“剃发易服”,在经济上实行圈地运动。当初多尔衮刚进入北京城就曾宣布此种政策,当时被范文程等人劝阻。此刻天下已经初步平定,多尔衮决定再次实施圈地运动。

在北方中国,对于圈地极为反感。因为北方众人对于改朝换代早就习惯了,哪姓做皇帝,老百姓都是种地的。但是一旦圈地,连种地都做不了,北方百姓当时就表示不干了,各地纷纷响起叛乱的节奏

而南方则以剃发最不能接受,更别说圈地了。江南早就是天下粮食产地,如今不让种地变成贵族圈地养马,南方人肯定不干了,于是天下迅速作乱。

此时单说姜瓖。姜瓖在大同,突然接到命令,英亲王阿济格要来大同,整饬军容。姜瓖不敢怠慢。但是此时更重要的一件事,是大同还有一个明朝的王爷,就是代藩枣强王朱鼎珊,还在大同。

枣强王是周王后裔,后来按照代王的安排来到大同。但是李自成攻克大同,枣强王被南十方所救。因为姜瓖听从吴三桂的消息,认为大清入关是吴三桂借兵平贼,所以在夺得大同城之后,就让枣强王作为代藩王,让长期协助自己和姜小轩管理大同的政务。姜瓖率领原来三支总兵队伍的大同雁北军,维护住军事,勉强维持住大同的局势。

现在看来,姜瓖孤军北上,想要匡扶大明疆域只是一个美好的梦。姜瓖去找枣强王,枣强王住在姜宅旁边的一所小宅中,屋子中并无他人,枣强王甚至一个侍女都没有,也无太多奢华装饰。

枣强王看到姜瓖走进屋子,微微一笑:“姜帅是取我性命来吗?无妨。”枣强王看着姜瓖身后的南十方说道:“当初你就不该在闯贼乱军中救我,你看,我免不了这一刀。”

姜瓖慌忙跪下:“王爷不敢如此,末将是一介武人,做的事情有很多不合情理,还望枣强王恕罪。”

枣强王早已经历过生死,在开封逃得一难,在大同又是死里逃生,早已不介意这些,微微一笑:“进来坐吧。”

分宾主落座后,姜瓖站在下手问道:“锦若公子来了吗?”正说着门外传来一个声音:“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锦若公子在此,你们背后说人话,不是正人。”

姜瓖连忙回身:“杨公公不可无礼,这是代藩枣强王。”锦若连忙上前,对着枣强王跪下施礼:“王爷在上,奴才得罪了。奴才原是东厂杨茂林,逢先皇(崇祯皇帝)之命来大同监军,不想到遇此大变。王爷,我想你想得好苦啊。”

在明朝,太监就是靠着皇族生活的。没有皇族,太监一文不值。锦若说的情真意切,枣强王听得不禁黯然。大明朝,太监一直作为皇家亲信,地位十分尊贵。但是在大清,太监没有地位。锦若此刻将这些日子的苦衷向枣强一表白,还换的自己忠心的形象。

枣强王看到锦若既然敢以太监的身份出现,知道一时还死不了,便问道:“姜帅你今日来此,有什么话?”

姜瓖感叹:“不瞒王爷,虏清英亲王阿济格即将来到大同,末将想可能对王爷不利,因此想告诉王爷,希望王爷躲躲风头。”

锦若有些不满,皱眉问道:“你什么意思?”

姜瓖解释道:“想必王爷知道,末将一直与南海在做粮食生意,这条粮路暂时还没有切断,但是末将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切断。末将想趁此粮路还在,及早将王爷送出海。”

锦若不解:“送出海做什么?”

姜瓖看到枣强王莫不说话,认真解释道:“末将想王爷知道,我南朝还有一支强大的水军部队暂时没有落入清军手中,那就是福建总兵郑芝龙的水军。据末将所知,郑芝龙的水军在南海号称郑老大,是南海一霸。若有此水军相助,在下在大同坚持时日,只待王师南来。当年太祖皇帝就是北伐成功。这条路如果能行,也就只有皇家能做到。”

姜瓖点出了一个历史重要内容,自古以来,天下一统都是北方统一南方。而唯一一次南方统一北方的,就是朱明皇家。这件事情人人心知肚明,此刻姜瓖说出来,枣强王不禁振奋。

枣强王认真的听着,问道:“为何要寄托海上呢?”姜瓖解释道:“有三个原因。首先,末将海上贸易,实际上在南海有一座小岛也有一座城,专门负责海上贸易,不然不可能如此顺利长期同大同进行海上贸易,运粮食。实不相瞒,那座城也叫做大同。若王爷不嫌,屈尊在那座城市,依然还是王爷。”

锦若满露喜色,枣强王却面无表情:“姜帅继续说,第二是什么?”

姜瓖皱眉:“不瞒王爷,末将也听过,弘光皇帝手下阮大铖曾希望海外倭国借兵,这是一件可以做的事。若是倭国人能够从朝鲜登陆,割关外土地给这些倭人又何妨?到时候大明一统天下的霸业指日可待。但是若北方无人,北伐难度很大。末将不才,愿像一颗钉子扎在虏清内部,但是时间不会很长。虏清不是蒙古人,这些人都很聪明,弘光皇帝在南京不足一年就被攻破,不是他们太弱小,而是虏清太强大。虏清的八旗精锐暂且不提,他们的计策也十分成功。无论是刺杀高杰,还是让江北四镇乱作一团趁机攻下金陵,都表明这支队伍相当不好对付。末将在大同恐怕日子越来越难过,若王爷有心,希望能尽快率领一支援军北上。”

“那么第三呢?”枣强王并不放弃。

姜瓖微微一笑:“末将曾听南宋有陈亮说过,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如今虽然南北双京都不在,但是我大明百姓不会就这样臣服虏清。当年文天祥文丞相在北京城,南方还有人举着他的名号起义。若是此时南方真无皇子愿意出头,只愿王爷登高一呼,末将愿在大同响应王爷。”

接下来的话不必说了,枣强王点头会意:“既如此,本王听姜帅安排。”姜瓖称谢,对锦若说道:“王爷的安危就拜托你了。”

姜瓖让姜城护送枣强王和锦若离开大同,顺着粮道到了天津。天津的总兵还是娄光先,对于姜瓖的船队也不是很严的管辖,于是枣强王顺利的坐船到了济州岛,在姜瑜玮的护送下南下。而姜城则替换了姜瑜玮原来在济州岛的防卫工作。(未完待续)

加入书签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