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步步青云 > 第一百四十六章 背包客刘寄奴

第一百四十六章 背包客刘寄奴

第一百四十六章 “背包客”刘寄奴

青峰山,高不过百丈,占地却逾小半个青县。

从东南村村口大牌坊下的宽阔马路一路向北,穿过绿树荫荫的大柏油路,两侧叠叠幢幢的小楼里,是东南村村民户里最为恰当的恬淡生活声。

“二毛,看见我眼镜了吗?”

“大姐,中午做啥吃的?”

“我跟你说,我年轻的时候……”

……

双肩背着大挎包的刘寄奴,从东南村村里缓步走过,一直走出了东南村,走到东南村砖厂附近。

这一路上,除了刚进村子的时候,几个在大石狮旁玩耍的小孩子围着刘寄奴遛了个大圈,再没人上前与行色匆匆的刘寄奴打招呼。

毕竟在这个年代里,东南村里还不至于,来一个陌生面孔就要引来一群人的围观。况且风尘仆仆的刘寄奴也没什么吸引人的地方。

刘寄奴一双高过脚踝的登山靴踩在东南村砖厂附近的青石板路上的时候,一位佝偻着身子的老太太从砖厂门口走了出来。

上了年纪的老太太,背部高高驼起,青色小碎花衣服下,罩着的是一位自年轻守寡,瘦弱的双手辛勤劳作,拉拢大两个儿子的顽强灵魂。

老太太正是李老蔫和李成龙的母亲。

李老太之所以会出现在砖厂里,可不是两个儿子不孝顺,把李老太送到了砖厂来过活。

原本李老太就是砖厂里最早的那批工人之一,是的,李老太这个妇女在砖厂里干着壮年男子都未必能胜任的工作。

现在两个儿子长大成人了,李老蔫都有了孙子,李老太可不是四世同堂吗。

在这东南村里,李家也算的上大门大户了。

到砖厂溜达一圈,然后回家享用孙媳妇准备好的午饭,早已成了李老太深深烙印在骨子里的习惯了。

李老太给了擦肩而过的刘寄奴一个温和的点头微笑后,刘寄奴对老人点了点头,李老太沿着刘寄奴背后的路回村去了,刘寄奴绕过东南村砖厂,向着青峰山方向继续进发。

刘寄奴的一身打扮,像熟了背包客,可这远不是他的主要生活。

青峰山并不高,一路到山顶也不过个把小时的功夫。不知道已沉寂在这座不高的小山里多少岁月的青石板路,一直延伸到半山腰上。

一块人工凿出的大坪,横亘在山腰向阳面。大坪之上却只剩下三五个雨水冲刷形成的零星山洞,与人迹有关的房屋建造,丝毫不得见。

再往上走,青石板路已消失不见,只剩下低矮杂乱的树丛里,盖满了绿意的小路。

人走出来的路。

一路到了山顶,青峰山上并没有人影。山顶之上,那潭一早就被刘寄奴知晓的温泉,果然有氤氲的白气蒸腾而上。温泉那头,却不知在什么时候被人凿出了一个窟窿,不过这会倒是被人用烂泥、残砖糊了起来,好歹没有破口。

温泉边上有石凳,说是石凳,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乱石桩子,大概是被坐的次数多了,石块顶端已被磨出轮廓。

刘寄奴绕着占地足足过了百坪的温泉绕了半圈,在一面五米多高的山墙下停住了脚。山墙顶端便是青峰山的最高点,到好似这整个山顶都是大能者一个劈砍,用刀子刮出来的一般,太过整齐。山墙那边山体笔直而下,虽不过百丈高度,却也是悬崖峭壁,人力不可及。

这面山体有多厚,刘寄奴不知道,想来被藏住的山体里,便是这青峰山上有温泉的因由所在了。

刘寄奴又在温泉边上巡步小半圈,终于重新回到几块石凳旁,找到一个不大不小的石凳坐下,将背后的大挎包放在脚边地上。刘寄奴右手伸进挎包里,再出来时,手上已多了好多物件。

画架、画板、毛笔、砚台。

这刘寄奴竟还是个水墨画家。

其实这也不是他的主业。

刘寄奴是沪市人,再详细点说的话,刘寄奴是沪市某知名投资公司的高管,而且是有一定决策话语权的人物。

刘寄奴之所以会到青峰山来,倒不是特意来这里的。

投资公司高管是刘寄奴赖以生存的活计,背包客跟采风写生,却是他强大的精神食粮。

此番刘寄奴本是去往棣城下辖的江县,参加一位老同学的葬礼,已过知天命之年的刘寄奴,同学、战友、各类关系网,早已横跨大半个华夏。

老同学是脑梗去世的,虽然突然而又不幸,却也有大幸。刘寄奴的老同学虽然是江县人,但一直不在江县生活。

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子的圈子。刘寄奴的老同学在京城创业多年,已卓有身家。前些日子回老家江县,为亡故多年的双亲扫墓,却在中秋夜后,一晌贪欢,从兄长家回往从小长大的老屋路上,突发脑梗,就此离开人间。

刘寄奴从沪市匆匆赶到江县,早就有老同学家里的长着亲族安排好了老同学的后事。刘寄奴与其他几个*赶来的同学,一起在去世的老同学灵前简单祭奠了一番,结伴离开。

人啊,赤条条来赤条条去,钱啊,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刘寄奴和几个一起来参加葬礼的老同学,祭拜完毕后,便一起离开了江县,并没有人送他们。去世老同学的家人们,正忙着分割没有遗嘱的家产呢。

一个家族的没落,不用刘寄奴睁眼去看,已猜想到了。

一群人过中年的老同学,在棣城休息了一晚。没有觥筹交错,没有喧嚣鼎沸。这些半甲子交情的人士正当年,却早已不是壮年。几人只是在一起简单的吃了个饭,喝了几杯茶,便各自回房休息去了。倒是有另一位棣城当地的老同学,也是这次向大家传达老同学去世消息并组织大家到青县祭拜的发起者。这人与刘寄奴格外交好,他们都是刚刚恢复高考的时候,最早几批考上大学的精英人士。

刘寄奴、去世的老同学、棣城本土同学,三人一个宿舍里度过了最是空虚却美好的几年时光。

刘寄奴与棣城本土同学走进刘寄奴的房间,一夜长谈。棣城本土同学临出门前,交给刘寄奴一个文件袋,只说这是离着棣城市里不远的一个原生态小山,他知道刘寄奴上大学的时候就好画上几笔,这些年也没落下,这地方是一个可以去采风的好地方。

到了第二天清早起来,原定当天就要回往沪市的刘寄奴改变了行程。

棣城本土同学交给刘寄奴的文件袋里,是几幅画作,只有画,没有照片或其他东西。

都是李迷香画的,却不是当初伍洪拿到的那些彩色打印件,而是原件。

至于这位棣城本土同学,现在是棣城市一位闲云野鹤,却活络在各大网络平台。李迷香宣传青峰山的主战地——“棣城风情论坛”正是这位野鹤先生的大本营。

刘寄奴主动上门,找到已经回到家里的老同学,打算详细询问李迷香这几幅画的事。老同学却也语焉不详,只是把画中的地方就在棣城市下辖的青林镇中告诉给了刘寄奴,却没了其他的消息。

刘寄奴索性辞别野鹤先生,独身一人踏上了前往青县的公交汽车。

李迷香的几张画作,在对绘画艺术与技巧已有自主念头的刘寄奴看来,算不得精品。吸引刘寄奴的,是这几幅画里,作画者蕴含其中的画意。

这倒不是李迷香的水平或是画工有多么精湛,而是在青峰山下土生土长的李迷香,对这座小山的感情,是足够充沛的。

原本行走世间的艺术家们,一幅画、一首诗、一篇文、一席话,真的留下印记的,往往是感情最醇厚的节点。

有意为之未必得成。

得到棣城本土同学指点的刘寄奴,要找到青峰山,并不难。(未完待续)

加入书签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