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我本三国一路人 > 第一百五十六回 初会公达

第一百五十六回 初会公达

之前的那些表文6仁当然有给荀彧过目,然后再由荀彧去交给曹操。Ww W. X S⒉②2.但这时6仁却耍了个的心眼,在竹简中另卷了一条的字帛给曹操:

“如上所诉,百姓既知明公用法明、信义著,且自思全耕官田可多获粮谷,时日稍久必弃豪族而赴官给之田。似如此豪族兼丁之数必然日减,人丁减则其势渐衰,势衰则必不能自倚强势抗令不从,故此亦可为缓控强豪之法。”

在现时,可能没有谁比6仁更清楚曹操的心底对那些士族世族什么的是有多烦心。特意在暗中加上这么一段话,无非就是在向曹操明自己现在这样其实只是在利用荀氏,表达出一个自己与士族之间划清界线的意思,尽可能的不让本来就生性多疑的曹操对自己生出什么疑心。

至于现在还在外面清剿杨奉余党的曹操会不会心领神会6仁的意思,这个事暂时还不得而知,不过荀彧在看过6仁的表文之后到是十分的赞赏,就当时荀彧的观来,6仁的想法也未免太大胆了一。但是仔细的想一想,又觉得只要把持得好的话或许真的会出现6仁预计的“三方皆喜”情形。因此是举双手赞成6仁这么去做。

曹操回的回信也是赞同6仁的这种做法。其实聪明人都明白一个道理,就是用利益来维系的共同体才是较为稳定的共同体,而曹操想要得到士族的支持,就势必要让出相应的利益给那些值得联盟的士族。而6仁的提议就很好的分配了三方的利益,很合曹操的心意,那曹操当然会持以赞同且支持的态度。

——————

6仁现在一路思索着一些办事可能会遇上的麻烦以及应对这些麻烦的方法、细节,人就有些不在焉的向前走着。忽然间侍从拉住了6仁的马,再向前面一指道:“令君,前面有人。”6仁现在是县令一职中no.1的许都令,已经完全当得起“令君”这样的称呼。

6仁抬头望去,见离自己约有个几十米的三岔道口上坐着个似乎是在歇脚的人,但看衣着神态什么的又不像是一般的行人,反到像是刻意的在那里等着自己似的。略一沉吟之后6仁就翻身下马,同时连随从都不带,自己一个人向那人走了过去。等走到近处,6仁恭敬的施礼之后道:“这位先生请了,亦请先生勿惊,我等是官家,非是贼人。敢问先生一句,去往颍川荀氏庄上与颍川书院应走哪条道路?”

那人头上戴着斗笠,听见6仁的喊话之后平静的望向6仁,嘴角浮现出了几许微笑,摘下头戴的斗笠随手扔去一边,向6仁回礼问道:“阁下可是新任的许都令6仁6义浩?”

6仁听到对方唤出自己的姓名与官职的时候稍稍的楞了一下,随即细细的打晾起了这位唤出自己姓名的人。此人看样子大概四十岁左右,布衣竹冠,相貌稍显平凡,但是眉宇间带着很浓厚的书生味。如果只看此人神态的话会觉得有些木讷之气,但若细看那双眼睛,便会觉目光深沉如渊,时不时的还会有几许精光闪过。

打了晾了片刻,6仁便觉得眼前这位中年人绝对不是简单的角色,赶紧抱拳一礼道:“在下正是6仁。敢问先生高姓大名?”

此人回礼道:“在下荀攸,表字公达。”

“荀攸荀公达!?”

6仁的双眼立马瞪得溜圆。荀攸在史书上如何有名现在先不去他。仅以6仁穿越后这几年里的见闻来论,荀攸可是属于那种“海内知名”的大角色,经常能在酒肆中的清谈坐客的口中听到荀攸的名子。6仁本以为这种角色是要到了荀氏庄上,经通传禀报之后才能见到,却怎么也没想到竟然会在这种场合与荀攸见面。

一时间心中也不敢确定,6仁只好试探着问道:“可是昔日黄门侍郎,后迁任城相,转为蜀郡太守,曹公帐下司马荀文若之……之侄的荀攸荀公达?”虽明知道荀攸这个做侄子的却比荀彧这个当叔叔的大六岁,可真的碰上了这种事,6仁的语气还是有那么不自在。

荀攸道:“不错,正是在下。”

6仁赶紧再次行礼:“久闻大名,如雷贯耳!却不知公达公为何会在此间?”

荀攸笑道:“区区虚名,何足挂齿?吾日前收得吾叔文若手书,具言6令君会来庄上拜访,吾恐族人粗鄙失了礼数,故亲来道口相候。”

6仁心你名气那么大,真比起来我在世人的口中又能算老几,哪里能用得着你专门在这里等我?此外荀彧的信不是在自己那里吗?怎么又另写了一封给荀攸?那这算不算是在耍自己玩?不过眼下可顾不上这些,嘴上还是得接着客套:“6仁不过是一无名辈,公达公却如此待我,岂不折煞子?”

荀攸这会儿也打晾了6仁好一阵子,只感觉眼前的6仁与他想象的似乎也相差太远了,完全不像一个有出众才干的人。这是幸好荀彧有在信中“6义浩此人看似平凡,实则有大才于胸,汝若以貌取人则吾族必有大失”,不然荀攸也真会怀疑眼前的6仁是不是个冒牌货了。

听到6仁自谦的话后,荀攸稍作思索后回应道:“6令君何谓无名?濮阳田氏自倚其势欺凌乡里,令君引众而讨之,诛除田氏之后又将其强并之土尽还于百姓以复农桑,是以举郡皆悦;

“濮阳十屯,令君不辞辛劳巡土田之宜,尽凿溉之利,亲下田间教劝百姓种稻,不过一载便使濮阳一境稻谷丰积,不是丰年却胜似丰年,民赖君力得以安居足食,故无人不交口称赞6令君之智勇仁爱。攸又闻令君受命运粮率军离城之际,濮阳百姓夹道相送,盼君早回濮阳,君已如此,又岂能无名乎?”

“哎……”6仁一回想起当日离开濮阳时百姓们送出十几里地的场面,难免会有几分自得。只是一想起这是在荀攸的面前却又得意不起来,人就只能尴尬的抓起了头皮干笑道:“言过其实,言过其实了!我不过是做了几件自己认为应该去做的事而已。”

望见6仁的这副神情,荀攸不由得在心中对荀彧书中所写的内容打起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老实,荀彧在信中要荀攸这一支的荀氏族人完全听从6仁的安排,可是当荀攸真的见到6仁的时候,以6仁的表现也实在是让荀攸放不下心来。

蔡琰不知何时跟到了6仁的身后,问道:“义浩,这位先生是……”

6仁赶紧借着相互介绍的机会来甩掉刚才的尴尬:“昭姬,这位便是荀公达荀先生。公达公,这位是已故蔡中郎之女蔡琰蔡昭姬……”

这一介绍,蔡琰与荀攸都是微微一惊。荀攸就不了,蔡琰作为蔡邕的女儿,又怎么可能会不知道荀攸荀公达?反过来荀攸听蔡琰是暂时投奔在6仁这里,甚至还跟着6仁一起出行,但看上去二人之间又明显的不是夫妇,那也是大为吃惊的。

不过现在可不是问这些私人问题的时候,双方各自客套完了之后,荀攸便以主人的身份邀请6仁与蔡琰去荀氏庄上坐细谈。走出几步,6仁忽然轻轻的一拍脑门,低声自语道:“我真是白痴!这么简单的事我却想得那么复杂干嘛?”

蔡琰奇道:“义浩是想明白了什么?”

“哦,也没什么,一事罢了。”

着6仁却向荀攸拱手微笑道:“荀公在此久候不易!”

微笑是微笑,但微笑中带着那么意味深长的味道。荀攸毕竟是他这一支族人的主事者,不可能天天坐在道口等。所以之前是让族人先远远探视,现有官家服饰的人路过时来快马赶回来报知,他再赶到道口等候而已。

方才听到6仁“这么简单的事”时荀攸还以为6仁是想明白了此节,但是当6仁向他递过来一个意味深长的微笑时,荀攸才猛然醒悟到,6仁应该是从荀攸亲自在道口等候一事上看出了别的意思……

而此时此刻,荀攸才开始相信荀彧在信中所的话,心中暗道:“这个6仁的确不可以貌取人……失策!看来是我自己太心急了!”

——————

颍川书院,位于古颍川郡治所阳翟,现代的河南省禹州市。在历史上特别是三国时期是最著名的书院。因为颍川郡多是山地,所以颍川书院是倚山而建的,书院坐落在城郊。它原本是颍川荀氏的一座别庄,书院成立后就被捐出来做学堂。

这所赫赫有名的颍川书院,没有高大的围墙,没有烫金的匾额,没有黄铜的兽面门环,低矮的围墙刷得雪白,一扉显然年深日久的木门开启着。

进入大门,走过青石板路,正对着是一间大屋,屋宇方正,青砖砌就,上有雕花瓦当,屋中央是一个大大的香案,香案后悬着孔夫子的画像,黄铜香炉中插着几枝香,袅袅香烟缓缓上升,浙浙散开,穿过旁门,就是读书的地方,矮几上满满都是书卷,坐垫分散四周,造型精美的古琴摆放一边,轻轻拨弄一下琴弦,音色圆润清脆……

……可惜的是以上纯属6仁的想像,真到了地头一看,根本就只是一片残垣断壁而已。往日到处都是谦谦学子,随处可闻朗朗书声的颍川书院,现在却冷冷清清的尽是一片萧条之意。这是荀攸之前带着族人回到颍川后有派人来清扫整理,不然的话那杂草丛生的荒芜景色真的会让人看着难受。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又有几个会愿意看到教书育人的学校成为一片垃圾场?

6仁的眉头紧紧的皱了起来,人也跟着重重的叹了口气。忽然身后脚步声轻响,荀攸来到了6仁的身边轻声问道:“6令君何故长叹?”

(周五的时候试着联系了一下起编编,可是没有得到任何的答复,瓶子现在真的怀疑是不是掉进了某个坑里……唉!先坚持着写段时间看看吧。就是不知道这样的一本书,到底有没有人觉得值得支持了。支持的人,能在书评区里留个言吗?算是给瓶子一鼓励,让瓶子有写下去的动力吧。谢谢了。)

加入书签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