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抗日风云记 > 第二十二章 红蓝箍来投

第二十二章 红蓝箍来投

抗日战争时期有一位老太太,时年已六十余,她参与组织创建了辽南“少年铁血军”、河北“国民抗日军”、河南“太行山光复军”以及“晋察冀游击纵队”,被誉为“游击队之”“民族之母”,民间称之为“双枪老太婆”,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她就是赵洪文国,满族女抗日英雄,本名洪文国,辽宁省岫岩县哨子河乡红旗沟人,抗日英雄赵侗之母,人称“赵老太”。

当时的国民政府为表彰赵老太太为创建抗日游击队做出的贡献,尊她为“游击队之母”。一些报刊撰文说,蒋介石与腰插双枪的赵老太太合影留念,并且结拜为兄妹。蒋夫人宋美龄在三八年妇女节发表文章,称赵老太太为“全国妇女之楷模”“民族的母亲”,把她比作孟母、岳母。宋庆龄、何香凝、宋霭龄、朱光珍、史良等妇女界名流也纷纷题词赞赵老太太为“女中模范”、“母教救国”、“求中华民族解放大道自由平等地位,赵老太太顽强抗敌的精神做领导先锋。”

当时的爱国人士陶行知先生和著名作家谢冰心女士共同编著了《赵老太太》一书,并写诗赞道:“东洋出妖怪,中国出老太。老太捉妖怪,妖怪都吓坏!说起赵老太,谁个不崇拜?要想中国好,学学赵老太!”

赵老太太和赵侗将军一家,由组建的少年铁血军开始,毁家纾难,由北退南,屡挫屡战,前仆后继,历经13年的血与火,直至抗战胜利,赵氏家族为国捐躯30余人,实乃我们后世景仰之楷模。

1937年7月20日,赵侗在母亲的帮助下,在昌平县白羊城宣布武装起义,抗击日寇,打响了华北民众抗日第一枪。

1937年9月5日,国民抗日军在三星庄村召开全军军人大会。大会由赵侗首先宣布全军基本纪律,正式定名为国民抗日军,授了军旗:红色旗帜,白色旗裤,写有“国民抗日军”五个字,还向战士发了红、蓝两色的袖标,红色在上表示战斗,蓝色在下表示祖国河山。国民抗日军是以青年学生为主体,又称之为学生军。从此,“学生军”、“红蓝箍”在平郊群众中遐迩驰名,开始与日寇正面作战,屡挫强敌。

1938年,中共中央以八路军朱D总司令彭DH副总司令的名义致信赵侗,邀请共同合作。后经过谈判,于1939年宣布国民抗日军编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赵侗为司令员,并筹备成立第五军分区。

当时,沦陷区内的斗争是相当复杂的,各种势力如八路军、国民党指挥的游击队伍、地方豪富势力及土匪等相互混杂在一起,各方的磨擦经常发生。中国人对着日军和汉奸的抵抗,不仅仅体现在国共双方,而是当时的中国社会的多方势力以多种方式作着抗战斗争,是符合当时的中国社会现实。

这支前来会合的部队是国民抗日军的一部,他们的指挥官亲近国民党,对赵侗加入GCD八路军并不赞同,知道二路军在此地抗战,便跋山涉水赶来投奔。抗战中各方都难脱自己的立场,但只要他们没有叛变投日而依然在向日军开枪,后人都应该视他们为抗日势力。尽管,从现在来看,在面临强敌时,国人依然不团结、相互间争权夺利是一种民族悲哀。

虽然国共等各方势力都在抗战,但培养自己的抗战英雄和抗战队伍,无论从风光上还是从实力上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以后蒋介石大力拉拢厚待赵侗,将他招到重庆参加将校培训班,并升其为少将的原因。

“四百多人的队伍,这样我军就有一个团了。”参谋长林存忠喜色满面的说道:“司令,您应该亲自去迎接,先收拢人心吗!”

余飚摸着下巴,翻了翻眼睛,说道:“我亲自去没问题,但安置他们的计划有了吗?如果将他们整编成一个营,以后会不会出现抱团现象,山头主义?”

这个问题把屋里的人都问住了,是呀,光顾着高兴了,余飚所说的虽然不免有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嫌疑,但事情要是万一出了,也够麻烦的了。军队就怕各部心志不一,不能很好的配合作战。

“兼收并蓄,海纳百川,我不是没这份肚量。”余飚站起身拍了拍肚子,笑着说道:“但是长远考虑也是有利无害,国难当头之际,却有很多野心家把军队当成升官发财的资本。你们先设想整编方案,我去迎接一下,顺便探探他们的口风。我看这以后呀,来咱们这里的人马少不了,这也算是一个尝试吧!可别人马多了,却是各怀鬼胎,战斗力反倒下降了。”

“司令说得有道理,还是您高瞻远瞩,目光深远。”林存忠先来一记马屁,笑着说道:“我们对您的景仰有如滔滔……”

“切,跟我学,没意思。”余飚摆着手打断了他,“要有创新,要让人觉得如沐春风,却不觉得肉麻,要让人浑身舒坦,却不觉得你在故意恭维,你们的境界呀,差得远了。”

“那是,那是。”参谋孙志诚在旁一个劲的点头,“我早就说过,司令是什么人,他从来就不吃这一套,怎么样,让我说着了吧!”

“你啥时说了?”参谋于忠傻乎乎的问道。

“笨蛋,圆个谎都不会。”余飚拍了于忠后脑勺一巴掌,笑着对林存忠说道:“对鬼子的压力不能放松,现在是骚扰,等到青纱帐一起,可就是渗透了,相应的训练要抓紧了。”

“放心吧,司令。”林存忠正色回答道。

……………………

天上没有半点浮云,浓蓝的天色,受了阳光的蒸染,蒙上了一层淡紫晴霞。沿着那条从山里奔腾而出的小溪,国民抗日军正在休息。为了不显得太狼狈,在山里跋涉刮破的衣服都缝补一下,在溪水里清洗清洗,晾到到处都是。

“厉害呀,一闻示警,部队调动得如此迅速。”吴新民感叹道:“就算真是鬼子偷袭,恐怕也占不了好去。”

“嗯,这倒是真的。”高鹏笑道:“鬼子脑子坏掉了,才会翻山越岭前来偷袭,走到这就累得半死,更不用说打仗了。”

曹国士躺在旁边,闭着眼睛享受阳光,带着丝水气的空气让他感觉很舒爽。突然,他翻身坐起,“马蹄声,足有二十多匹,正向这边赶过来。”

“哦,骑兵吗。”高鹏不在乎的说道:“刚到的时候不就见过他们的骑兵队了吗?”

“老曹这是炫耀耳力呢!”吴新民自作聪明的说道。

“我猜想会不会是二路军的大官儿来了。”曹国士被人调侃,挠了挠头,试探着说道:“要是的话,咱们应该起来收拾收拾。”

“让我看看。”吴新民拿起身上的望远镜,向远处望去。

二十多个骑士正在徒涉小河,马蹄踏起漫天的碎琼乱玉,水雾当中,阳光映照下,当先一匹黑马,矫健异常,马背上的骑手肩章闪光,军装笔挺。

“快起来收拾收拾。”吴新民跳了起来,“是个校级军官,真的来了管事的了。”

一帮人招呼着手下兵,乱哄哄的起来穿衣服,整理队伍。

说到就到,余飚一行人接触到了警戒线,放缓了速度,二路军的士兵敬礼问好,余飚也挥手示意。

“是余司令?”吴新民听着传来的“司令,司令”的喊声,又回头看了看自己的兵,叹了口气,“这下可丢人了。”

“算了,疲兵就是疲兵,再装也是破衣烂衫。”高鹏倒是洒脱起来,指挥队伍站好排,看着余飚等人越来越近。

……………………

人都有保持心理平衡的需要,一种交往如果不能维持一方或双方的心理平衡,势必造成关系的裂痕。而坦诚相待确实是维持心理平衡的一种好方法。因为虚假常常比坦诚调子高,但曲高而和寡;虚假往往比坦诚念头远,然欲远则不达。坦诚的好处就在于避开空谈、切准实际,让目标可视、可信、可行。

窗上透过一明一灭的光,寂静的夏夜,天空低矮多星,银河横亘头顶,空气湿润,夜雾迷濛。

国民抗日军的大小将领已经被余飚请进了最近的村公所,此时他们正在商议着事情。

“我们本来就是投奔,自成一军,嘿嘿,恐怕到哪到不会答应。”吴新民抽着烟说道,一股股的烟雾时不时笼罩了他的脸,在油灯下更显得昏暗。

“说实话,我很欣赏他能如此坦诚,如果他不把真实想法告诉我们,而是偷偷的弄手脚,我倒是真要重新考虑咱们的出路了。”曹国士挥手扇了扇飘到面前的烟,环视着众人。

“我也同意老曹的看法。”高鹏点了点头,喝了口水,“条件都很合情合理,如果咱们不答应,倒显得咱们心怀不轨,好象是要把着队伍提高身价一般。更何况他也保证咱们经过学习,依然会按原来级别分配。虽然和咱们当初的设想有些小出入,我看也不是不能答应的。”

“长官,咱们可以先四处看看,多了解一下情况再做决定。”一个小军官建设道:“毕竟咱们的问题解决了,也得为众多兄弟考虑考虑才是。”

“对呀!”另一个军官附和道:“看看他们的装备、士气、地盘、财力,再回来和弟兄们讲讲,愿意继续打仗的就扛枪,不愿意就好说好散。”

吴新民、曹国士、高鹏是这支队伍的首脑,听了下面人的说法,三个人互相看了看,不约而同的点了点头。

加入书签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