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抗日风云记 > 第九章最好的机会

第九章最好的机会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

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

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

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

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

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

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

忍情轻断思家念,慷慨捧出报国心。

昂然含笑赴沙场,大旗招展日无光,

气吹太白入昂月,力挽长矢射天狼。

采石一载复金陵,冀鲁吉黑次第平,

破波楼船出辽海,蔽天铁鸟扑东京!

一夜捣碎倭奴穴,太平洋水尽赤色,

富士山头扬汉旗,樱花树下醉胡妾。

归来夹道万人看,朵朵鲜花掷马前,

门楣生辉笑白发,闾里欢腾骄红颜。

国史明标第一功,中华从此号长雄,

尚留余威惩不义,要使环球人类同沐大汉风!

目送着远征军先遣队第二百师附骑兵团和工兵团一部士气高昂的向同古进发。余飚凛然敬礼,这是甲午后中国军队的首次出境作战,扬威域外,壮志在胸,何其伟烈。

“副参谋长,军座有请。”一个勤务兵跑过来报告。

余飚愣了一下,他知道蒋介石来到了这里,正在与杜聿明密谈,此时来找他,不知是接见已经完毕,还是……

蒋介石当时是中国战区总司令,可是联合军统帅部并来赋予蒋介石在缅甸作战的指挥权,中英双方亦未就此点达成协议。于是,蒋本人企图以这个头衔来指挥中英双方在缅甸作战的部队,他的作法是“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也就是说他要取得指挥权,必先让英国指挥一些中国的部队,然后在重要关头他自己亲自来指挥。但英方并不欢迎蒋介石,所以他不得已才下令中国远征军归英方指挥。蒋介石对此自不甘心,此次前来,他提出七项条件通知英军司令胡敦。大意是:铁道由我方守备,派副司令主持运输,划分中英作战地区。中方派联络员到英军司令部,要胡敦将军答复上项照办后,第五军才能开始入缅。胡敦除了关于设置联络官一点怕暴露英国人不可告人之企图,因而末予承认外,其余都接受了。随后,蒋介石亲自指挥部署,企图对胡敦继续施加压力,取得指挥权。而英方另派魏非尔来见,几番会商后,指择权的问题仍未取得协议。

而局势的演变真的象余飚所陈述那样,英国人迟迟不让中国军队入缅,此时仰光危急,又连番催促,可又不提供足够的车辆和油料。而且,日军的宣传俨然以各民族的解放者自居,这对于英殖民地的被统治者,具有相当的迷惑性和号召力。这在缅甸已经显露出来,缅甸各族人民六十多年在英帝国主义统治下,深受殖民主义者奴役的痛苦,要求民族独立自由的思想日益增长。可是蒋介石为了讨好英帝国主义,对于缅甸人民的民族独立运动,毫未表明态度,更谈不到支援缅甸人民。于是缅甸除先进分子积极文援中国远征军抗日外,一般都抱着观望的态度。而反动党则为日本所利用,甘作缅奸,到处进行破坏活动。同时缅甸人民普遍仇视英军,遇机即杀。

“委员长,军座。”余飚经过几道警卫,走进了总指挥部,不出所料,蒋介石和杜聿明,还有两位不知名的将军在里面。

“振生,坐吧!”蒋介石的脸上露出一丝笑容,那是常见的也是刻板的。

等余飚坐下,杜聿明开口说道:“振生负责最近的大练兵,搞得很好,第五军的丛林战能力提高了一大截,而且振生对我军入缅作战,也有高深的见解。”

“军座过奖了。”余飚谦虚道:“不过是愚见,仅供大家参考而已。”

“振生是有本事的,这我是知道的。”蒋介石点了点头,缓缓说道:“只是这指挥权的问题,跟傲慢固执的英国人谈了几次,总是没有结果。”

这是点到正题了,余飚沉吟了一下,看到杜聿明向自己投来鼓励的目光,开口说道:“指挥权一定要据理力争,外国人不了解我军各部队的战力、装备情况,就不能知己知彼来指挥作战,中国军队就会遭到致命的打击。可以向英国人提出成立联合参谋团来统一指挥,如果英国人不让步,我军可以威胁退出联合作战。”

蒋介石面无表情,端起玻璃杯喝着水,军令部次长林蔚疑虑的说道:“得罪了英国人,恐怕以后的物资供应会出现问题吧?”

余飚淡淡一笑,继续说道:“英国人已经是日薄西山,再不复当年日不落帝国的威风,而且我们依靠的是美国援助,不是英国人的援助。四年多来的战争证明,中国人特别能战斗。这对于拖住日军,缓解西、南太平洋美军压力,完成先欧后亚的同盟国军事计划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英国人现在面对日本人的进攻,已经行将崩溃,他们迫切需要国军入缅,目的不是收复仰光,而是为他们打掩护,好保全实力,全力防守印度。如果指挥权操在英人之手,国军不过是他们的棋子,掩护他们撤退的牺牲品。要知道,英国人有句话:宁让敌人,不让友军。就是说,他们的殖民地被敌人占领了,战后还能收回,要让友军占了,那可是麻烦事,更何况我国原来还是缅甸的宗主国!所以,得罪英国人并不可怕,他们以后还会上赶着来与我们结盟呢!”

“上赶着与我们结盟,这话是什么意思?”杜聿明笑着问道。

蒋介石没有说话,但眼神里的意思是让余飚继续说下去。

“日本人与美国人开战,战争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余飚解释道:“美国的经济实力和工业潜力让人生畏,如不出意外,日本人败局已定,那么战后的势力必将进行一次大洗牌。英国人损失惨重,海外殖民地千疮百孔,定然沦为二流强国。美国必将跃居领导地位,英国人惯于玩弄政治,定然会寻找盟友来与美国抗衡,环顾世界,中、美、英、苏四大新列强,也只有中国最合适。”

蒋介石颌首微笑,对余飚所说的四大新列强很感满意和骄傲,想想,也确实有这种可能。

“美国派来的史迪威即将到渝,委员长想让他来指挥国军,以便来抗衡英国的胡敦。”杜聿明笑着说道。

“史迪威?”余飚皱了皱眉,叹了口气说道:“委员长,卑职可否直言?”

“振生但说无妨。”蒋介石很大度的点了点头。

“卑职认为让史迪威来指挥,对我军是有害无利,万万使不得。”余飚郑重说道:“首先史迪威是个军人,正因为他是军人,就更加渴望建功扬名。这样,他可能冒险出击,渴望用大胜来提望声望。但是我军的装备情况他并不了解,而且我军各部战力不一,比如新编第二十八师、新编第二十九师均系别动队改编成师,战力不足,而他不知道,可能会把这些部队当主力使用,战场上凶险万变,一旦某要地失守,则全军危矣。对于史迪威,委员长尽可以把他当成您的部属,而不必把他奉为贵客。委员长应该充分利用史迪威在美国军方的人脉关系,促使美方给予我们更多的支持,而不是给他指挥权。即便是让他在后方照着地图来筹划他心目中的伟大战役,也不要让他到前线指手划脚的瞎指挥。况且……”余飚犹豫了一下,一咬牙全说出来,“一旦史迪威握有指挥权,不仅英国人会再推出重量级的人物与他抗衡,而且史的注意力必然集中在缅甸,为了战事的胜利,催促委员长提供更多的军事与人力资源。然而委员长身为国民政府的领导人,需要保卫整个中国,而不能只单独考虑缅甸。再者,对于中国来说,抗战的首要任务是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美方的主要看法却是支持国民政府在战争中挺住,以牵制日本大军。所以……”

啪,啪,啪,林蔚情不自禁鼓了三下掌,蒋介石轻轻长出了一口气。

“振生,说下去。”杜聿明鼓励道。

余飚点了点头,站起身走到军事地图前,指点着说道:“如不出所料,英国人很快将放弃仰光,向印度溃退,这是他们的弃缅保印的策略。溃退时必然会再三要求我军接防,以掩护英国撤退。既然英国人无意守缅,仰光一失,那么我军保护滇缅公路的战略构想便已经落空,作战纯粹是为了应付世界舆论并占据有利位置,使战场停留在缅境。对于英国人的指挥,我军大可以阴奉阳违,一切以有利于我军为要。英国人损失大,印度面临的压力便大,他们就更加需要我军与日军对战,以缓解日军对印攻势。据情报,日军共有四个精锐的师团(日军的一个师团相当中国一个军的建制,拥有战车与机械化部队),又在优势空军的掩护之下,而我军的兵力只有两个军与两个师,而且还尚未集结完成,以这样的兵力,同时我军的火力又不足以与日军正面争锋,所以更要巧妙的运用地形依托来灵活应战。只要能守住滇缅路的战略据点腊戍,则我军可进退自如,立于不败之地,与日军长期持久作战。坚持到雨季来临,日军战线过长的缺陷便会显露出来,我军再寻机反击或修筑通往印度的公路………”

余飚把这次当成转变远征军的最好的一次机会,所以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结论说了出来。

加入书签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