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光绪之中华再起 > 第八章 茶馆辩论

第八章 茶馆辩论

京师这些天里也是特别热闹,主要是因为正值各地的士子进京会试之期,士子们在一起舞文弄墨是必须的,不过对日战争刚刚结束几个月,自然也是讨论的主题之一。

由于是对日作战胜利,自然也就没有了公车上书,不过话题也是不少。

此时在一间比较雅致的茶楼里,不少穿着得体的文人雅士们正在边品茶边聊天。

“丰凯兄,这部《盛世危言》果然是‘医国之灵柩金匮’,在下认为我中华之崛起必须如书中所言,仿照西方国家法律,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大英帝国亦如此!”其中一桌上青年人拿着一本书兴奋地道。

《盛世危言》是现任汉阳铁厂总办郑观应刚刚写成的一部书。书中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诸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主要思想是全面系统地学习西方社会纲领。一经面世,就在社会上反响强烈。进京的士子们自然也有不少读过的。

“这部书我也看过,总体上还不错,让不少人眼界大开!”对面那位叫丰凯中年人似乎对这本书的评价一般。

“‘总体上还不错’这位公子似乎对于《盛世危言》还别有看法!”旁边桌上的一位青年人手拿纸扇站了起来手一拱首道:“在下湖南冯庆敢问这位公子……”

“江苏成明!”丰凯名叫成明字丰凯。

“成兄刚才所似乎话中有话,莫非对这《盛世危言》另有看法,冯某不才也看过《盛世危言》,冯某觉得此书天下读书人都该一看。”冯庆笑道,读书人就是这好,话斯文。

“冯兄误会了,我并非轻看《盛世危言》,此书可与《海国图志》、《瀛寰志略》并称当世三大奇书,不过在下在看这部书之前已经看过很多关于这方面的书籍,因此可能读书所得与储位并不一样!”丰凯略作抱歉状。

“难道是《海国图地》与《瀛寰志略》此二书在下也看过……”

丰凯摇摇头,“在下去年秋季就离家游学,目的地正是皇上所在的鞍山,在鞍山的新华图书馆里,介绍西学之书不计其数,而且即使不看此类书,那里每天都有一些辩论会,在下在鞍山的几个月间受益匪浅,不瞒各位,很多时候我的感觉就是我读的这么多年的书似乎都没有用了。”

丰凯着似乎还在回忆着在鞍山的日子。

“丰凯兄去过鞍山,那有没有见过皇上,皇上什么时候回京!”对面那位青年人看来是个急性子,不过从他的几句话中也能看的出来,民间对于皇帝还是很拥护的。

“没有,皇上日理万机怎么会见我!至于回京吗!我认为皇上短时间内不会回来的!”丰凯又道。

“丰凯兄,慎言!”旁边又一人提醒道,讨论什么都没关系,但皇家秘事还是少讨论为好。

“啊!忘了!在鞍山习惯站起来就了!”

“丰凯兄不妨接着,反正这大厅里几乎都是彼此相熟的参加会试的士子”冯庆笑道,年青人求知性强一些,周围的人也都注意到了这里,不过正如冯庆所言,由于这个茶馆清雅,自从士子进京之后,这里便被士子们占据了。

“《盛世危言》中所欲强国必须向西方学习,从政治、经济、教育等全面革新,而我在鞍山所见正是如此,也就是皇上早就意识到了这一,而且已经在鞍山革新了几年了!”

丰凯话的声音虽然不大,但此时茶馆里却没有别人话,所以众人听的特别清晰,不少人都把目光投到了这里。

“在改革区内没有官差……改革区就是皇上在鞍山以及周围进行革新的地方统称为改革区,改革区内有专门的县长、警察、法院……好像还有一个我还不知道做什么的民政,我曾经亲自听过一次法院的审理过程,与我们平常所见完全不同,而且案件的审理也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很多人参与,是公开的审理。”

“另外,在改革区赋税很低,我算过了,农民每年交一次税,叫做‘地税’,税金差不多是其它地方的四分之一左右,在鞍山还有很多工厂,也许在一些地方也有工厂,比如上海、福州,但鞍山工厂的密集程度你根本想像不到。也许我们都没注意到,这几年间身边多了不少的新鲜东西,很多都是改革区生产的。比如我们用的速写墨水、自行车、轿车、火柴、棉布等如果大家仔细看看的话,会发现他们基本上是改革区生产的。”

“而从军事上看,皇上在鞍山的改革也是成功的,储位请想一想,我大清军队在朝鲜经平壤战役退入辽东,为何在兵力劣势,且短短时间内能够击溃日军,而且还反攻入朝鲜俘虏大量日兵呢!这个转变似乎太快了吧!”

“丰凯兄的意思是……”几个人都明白了。

“虽然详细情况我也不清楚,不过发生在凤凰城的战事还是有不少人能够知道的,而且外国人似乎也很关注这场战事,储位若是多想一想,自然明白!”

“丰凯史,如你所,既然皇上如此英明神武,那为何不回京亲政呢!何不在全国进行革新呢!”

“呵……此事在下也不好,原因应该很多,不过我想皇上不回京也好,记得《盛世危言》曾要建立议会式的立宪政体,而且提出了将政治公开于传媒,由朝野各方评论,这样才可能使施政臻于完善。”丰凯到这里叹了一声气接着道“大家想一想,建立议会,将政治由朝野各方评论,这个各方是谁呢!议会又是谁组成呢……所以我认为《盛世危言》是部奇书,但某些观却不一定适用于我国,例如在改革初期我认为并不需要这种投票式的议会,更不需要所谓的朝野各方评论!”

丰凯也算是有些见识了,目前在朝廷上下后清流党人占了多数,这些人不懂洋务,更别改革了,议会中少不了社些人的席位,各方评论也少不了这些人,皇帝若回京,若真的如盛世危言所建立议会,必不能改革下去。

这些士子们也都是知道的,都不是傻子,别是清流党人了,在士子中间也有不少反对洋务的人。

“成兄这话的夸张了吧!皇上英明神武不假,但改革区似乎还不足辽东一省地吧!难道凭借着一省之地就能养战败日本之兵!”茶馆里并不是所有人都主张西化的,也有不少传统人。

“哈……”丰凯摇头一笑,“记得在新华图书馆前有几面巨大的木板,上面画着世界地图、亚洲地图、我中华地图,之前我还不太明白皇上的用意,现在我突然有些理解皇上了,皇上真是太英明了!”

丰凯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先自言自语地了一段,随后才对那人道:“这位兄台,你应该没有看过地图吧!如果你看了地图就不会有如此一了,你可知道大英帝国多大!”

不等对方回答,丰凯接着道:“英国本土大不足我大清二十分之一,人口不足我大清十分之一,德意志与法兰西亦如此,他们都仅仅凭借着如我大清一省之地的地方而已!但却统治着比他们大十倍有余的地盘!”

“睁开眼睛看看这个世界吧!”

此时茶馆里有不少人震惊了,片刻之后开始有人讨论着。

“丰凯兄,你认为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刚才问话的那人并没有震惊多长时间,而是很快反应了过来继续问道。

“这个问题我也思考过,我认为他们会建造更为强大的舰队,更为优秀的武器才是关键!”丰凯想了想道。

“丰凯兄,你在此了这么多,若是被有心人记住,兄台这一次会试怕是……”桌上一人提醒道。

“无妨!”丰凯爽朗地道,考试的问题他自从鞍山来了就没注重过,若不是家庭所逼,他直接留在鞍山了。

京城讨论的激烈,在辽东半岛南端一个叫三山口的镇也不平静,只不过吴鹏已经在地图上把这个地方擅自改作大连了。

自从过了年就开始有一大批人来到这里,渔民们先是无缘无故的得到一笔银子,听那些人要在这里建一个港口,在一段时间内会影响渔民们生计,所以先给银子,果然没过多久又有更多的人来到这里,而且还带着大批的物资。一到这里就开始建房子修港口,忙的不亦乐乎,很多当地人也被雇佣了。收入反而比打鱼多多了。

建港口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不过凡事都要慢慢的来,像其它工程一样,先建成一个港口,再慢慢地扩大。总有一天它会成为世界著名的大港口。

大连港的建设是必须的,吴鹏计划旅顺就是一个军港,而未来的大连才是东北工业的门户,铁路也是从鞍山先修到大连,目前改革区的产品外销并不畅通,陆路达远,水路只有营口港,不能满足需要,吴鹏计划在最短的时间内先把鞍大线修通,到那时有了铁路,有了港口,产品的运输问题才能基本解决。

**************************************

(周末时间长一些,想多写几章,但又有皇马与巴萨比赛,芷文只好下载下来想快速地看完,于是快进了,结果郁闷了。)

废话不了,有票的书友投张票吧!另还没有收藏的收藏一下!

加入书签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