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权门禄路 > 第0424章 振聋发聩

第0424章 振聋发聩

于凤仪点点头说:“说吧,就你事儿多。”

凌枫苦笑着说:“我这不也是不得已嘛?主任,我知道,你和林哥抛开工作上的上下级关系,私下里也是朋友,所以我才会有这个请求。

“主任,我会告诉您我对这个计划性文件的不同看法,如果您认为我的意见毫无价值,那就算了,就当我没说。

“如果您觉得还有一两点可能站得住脚,常委会还有一天半的时间,我希望您能以您自己的名义委婉地转达给林哥,给他个补救的机会,而不是直接向于书记汇报。”

于凤仪深深看了凌枫一眼,微微点了点头。

随即,他似笑非笑地说:“你小子真的是很自信。”

凌枫咧了咧嘴,说:“主任,我已经说了……”

于凤仪摆了摆手说:“行了,行了,别废话了,赶紧说,说完了赶紧滚蛋。”

凌枫正了正脸色,说:“主任,从临江开发区报上来的材料整体上看,没什么问题,看起来花团锦簇,毕竟是林哥亲自动手搞出来的。

“可是,在内容方面,我觉得有两个方面有些欠缺。第一,内容有些空泛,不够具体,可操作性不强。

“比如,这份材料和以往其他开发区制定的工作重点一样,放在了招商引资上面,而且制定了具体的招商引资目标,和实施办法、步骤,看起来很详实。

“可是,我觉得,针对性不是很明确,没有把临江开发区的特点表述清楚,没有把临江开发区的优点和不足说透,更没有针对这些特点制定招商引资计划。

“开发区从南方发展到北方,到目前,已经有近十年的历史了,南方的工作比我们要先进得多,人家的招商引资软硬环境也比我们强得多。

“如果我们没有针对性,没有自己的特点,一味靠补贴、减免税收吸引资金,恐怕我们很难和南方的同样规模、档次的开发区竞争。”

说到这里,凌枫顿了一下,看着于凤仪。

后者不动声色地看着他,微微点头说:“对了,你就是临江人,在这方面,你还真的应该有些发言权,能不能说说具体的想法?比如,优势和缺点。”

凌枫略微沉吟了一下,说:“优势主要有五个方面:一、临江之所以叫临江,就是因为靠近松花江,松花江的水运这一段恐怕指望不上什么,但是,不等于没有可利用价值。

“当然,这方面,我没有进行过调查,也说不出来具体的东西,不过,我相信,只要沉下去,找群众座谈一下,查访一番,应该会有收获。

“二、临江北部和内蒙比较接近,自古以来就有养殖牛羊的传统和优势,这些年养殖业也发展不错,可是,肉食深加工做得很差,到目前为止,连一家像样的屠宰场都没有,更别说加工了。

“这等于做了别人的养殖基地,把附加值最高的一部分,让给了别人。

“三、整个古榆市是东北大豆的主要产地,大豆的品质和豆制品加工驰名中外,尤其是临江开发区及周边地区。

“可是,我们的豆制品加工,既没有形成自己的知名品牌,有没有自己的优势企业,只能分散经营,而且在深加工方面,也没有过尝试,这是对资源的浪费。

“四、临江镇酿酒作坊很多,酿酒也很有传统,有很多私酿作坊的高度酒,很受春城市的欢迎。

“目前,国内的白酒产业高速发展,作为主要粮食产地,我们不能从中分一杯羹,主要是我们的官员在理念上存在问题,只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五、临江、古榆地处松嫩平原腹地,土地辽阔、肥沃,可是,历史上,为了解决粮食不足的问题,为了产量,拼命地种相对高产的玉米,产量提高了,销路却越来越成问题。

“因为,我们的整体国力提高了,粮食产量也有了大规模提高,玉米已经不能作为粮食,只能作为饲料和工业原料。

“所以,我们作为领导者,必须有前瞻性的眼光,及时把土地资源利用起来,一方面发展养殖业,另一方面,引导农民种植更有价值的经济作物。”

于凤仪目光炯炯地看着凌枫,抑制住自己内心的激动,微微点头说:“除了这些优势,你再说说缺点吧。”

凌枫略微想了一下,苦笑着说:“其实,我们的主要缺点,不用我说,谁都看得见,主要是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理措施。然而,真要解决起来,却非常困难。”

于凤仪微微点头,问:“你指的是软环境?”

凌枫点点头说:“主要是软环境,问题还在我们干部身上,官本位思想严重,没有服务意识,把企业当成唐僧肉,说都想吃一口。

“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从干部的选择任用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主要还是要靠制度,目前南方已经开始搞的政务大厅,把各种窗口单位集中在一起,既可以提高效率,也便于监督,是一种很不错的模式。

“其实,这一点还不是最难的,最难办的,是我们的观念,从上到下的观念,士农工商,官第一,商垫底,几千年了。

“越是落后的地方,表现得越明显。”

于凤仪轻声问:“对这一点痼疾,你有什么高招么?”

凌枫苦笑着说:“主任,别说什么高招,馊主意都没有,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只能靠一代一代人不懈的努力,靠知识改变我们的观念,靠走出去的人回来,把新观念带回来。

“可是,我们这里越来越落后,谁又肯回来呢?”

于凤仪沉吟了一下,盯着凌枫的眼睛,说:“我感觉,关于那份材料,除了这些,你应该还有想法。”

凌枫咬了咬牙,说:“主任,我豁出去了,今天就在你这里大放厥词了,说错了,你可以笑话我,说对了,你也别表扬我,记住你答应我的条件就行。”

于凤仪微笑着点头说:“你小子就是事儿多,赶紧说,于书记快到了。”

凌枫笑着说:“就最后一条了。我发现,临江开发区提出,明年要把开发区管委会的办公大楼,建在临江镇西南方向大约距离镇子两公里左右的路边。

“这个想法很不错,因为那条路就在将要通车的古榆市通往高速公路的路边上,开发区管委会建在那里可以起到拉动作用,很具有前瞻性。

“可是,不知道他们想过没有,如果没有相应的配套设施,以我们目前的财力,除了这座办公大楼,我们真的可以做到让其他企业跟风往那边发展吗?

“如果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三年、五年以后,还是一座孤零零的大楼杵在那里,我们大家路过的时候,会不会感觉到很尴尬?”

于凤仪看着凌枫,认真地问:“说完了?”

凌枫点点头说:“书生之见,只有这些了。如果您听进去了,别忘了您答应我的。”

于凤仪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说:“凌枫,我想起一个成语——振聋发聩!”

凌枫一愣,随即嘴角一咧说:“主任,不带这么埋汰人的。行了,我知道,我说这些都是废话,没什么意义。如果您没什么事吩咐,我先过去帮于书记泡茶了。”

于凤仪微微点头说:“去吧,你先过去,本来还有一件事想和你说,现在没心思聊了,稍后再说吧。”

凌枫苦笑着摇了摇头说:“没想到让您受了这么大的刺激,都是我胡说。”

回到于盛智这边,凌枫再次重复烧水泡茶的工作。

他知道,自己刚才在于凤仪那边说的那番话有些超前,而且,于凤仪是坐办公室出身,没怎么接触到经济方面的工作,对他提出的那些观念有些不认同,可以理解。

所以,他并没怎么在意于凤仪后来对他态度的转变。

他刚把茶泡上,把昨天各部门报上来需要市委书记审阅的文件,按照轻重缓急的顺序整理好,就听见了走廊里传来了脚步声。

接着,是于盛智从他自己那一侧通往走廊的门进入办公室。

凌枫过去向于盛智打了招呼,询问了书记有没有什么工作安排之后,再把于盛智刚才进来那扇门关了,把自己这边的门敞开。

这样,再有来找于书记的人,一般都要通过他这边这道门才能见到于书记,这是礼貌,也是规矩,可以避免有些冒失的干部,直闯市委书记办公室了。

不过有两个人一般可以不通过秘书,经过和于盛智电话预约之后,直接走书记办公室的门,这两个人一个是市长姜庭汉、一位是市委办主任于凤仪。

没有什么明确的规定,就是一种习惯。

因为于凤仪和于盛智都没有给他重新布置工作,凌枫就拿出于凤仪借给他的那本笔记本,开始研究起来,重点是于凤仪推荐给于盛智书记的那六个乡镇。

于书记这次下去调研,主要有三个目的:第一,赶在人代会召开之前下去,他想摸摸各乡镇人大代表的思想动态,避免会议期间出现意外。

第二,是摸一下各乡镇经济工作的底,以便市委统一掌握情况,为明年经济工作的发展,制定全市的战略。

第三,就是调研一下各乡镇的领导班子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未完待续)

加入书签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