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平凡的中国梦 > 第12章:曲阜游

第12章:曲阜游

一来二去时间就已经快到五一小长假,为了避免路上过度拥挤,老黄和刘丽终于4月8号这一天,启程了。同时选择这一天,也是根据老黄爸爸的建议,因为这天是农历的初三,按照当地的风俗,69往外走,是出行的好日子。老黄当然要老爷子高兴,就依了老爷子选择了这一天。在去南京之前,他们想先用一天的时间赶到曲阜。根据刘丽的意思,她现在也开始写文章了。要拜访一下至圣先师孔子他老人家,这样她以后的文章会写得更好,她的论坛会办的更加有吸引力。

一路无话,除了太原到石家庄这一段路不太好走以外,其他路段都非常的顺利。他们早上9点钟出发,下午5点来钟就已经到了曲阜。刘丽现在已经是非常有经验的旅行家了,早早的定下了阙里宾舍。车进了城,启动手机导航,直达阙里宾舍的门口。比之上次旅游,刘丽这次准备了一个卡包。他和老黄的身份证,银行卡,行车证,驾驶证都放在一起。办理入住,应付警察检查,都有她一个人代理。

入住以后,他们俩稍事休息,刘丽从包里拎出来自己的单反相机,然后两个人到大街上去吃饭。此时,刘丽已经养成了见什么就拍什么的习惯,以便为自己的游记增添素材。另外就餐他们俩不再喜欢选择大饭店,而专门找各地的小吃摊。通过品味这些地方小吃的心得,为刘丽赢得了不少的人气。按照他的说法,在中国,最能抓住人心的就是吃。这一次,他想在曲阜和泰安这两个地方好好的玩儿一下,然后写出一篇大文章,首发在他们黄鹂鸟公众号上。另外在写作方式上,刘丽还进行了一次创新。他在手机里面下载了一个讯飞输入法,同时下载了一个office软件。这个讯飞输入法是一款专业的语音输入法,她想写什么的时候就打开这款输入软件,用手点击一下上面的麦克风按键,这样只要对着手机说出她想写的内容,就直接转换成了文字。这款输入法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刘丽的写作效率。通常情况下,她们在外面游玩一天回来,留上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她就可以写出五千字来。有一次老黄看着刘丽拿着手机在屋子里转来转去的写东西,感觉特别的好笑。就对刘丽说:“千古以来,写东西的人都被称作作家。可谁能想到你是一个站家”,当时刘丽也被他说的话,惹得忍俊不禁。

这一次,刘丽和老黄在曲阜和泰安总共呆了十天。其中曲阜呆了四天,泰安呆了六天,整个过程都被刘丽写成了几篇文章。这里就不再多叙述了,大家看刘丽的文章吧!

第一篇:《我为什么到曲阜旅游》

到曲阜旅游算是我素来的心愿。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大学毕业以来,一直都想来看看,但是一直都没有来。这说明到哪里去旅游,并不仅仅是有钱就能办到的事情,这还要看很多的客观条件。拿我自己来说吧,老公工作忙,孩子要上学读书,家需要我照顾。以至于很多想去的地方,都竟然没有去。

近年,孩子们都长大了。老公也不再工作了,总算有了时间。恰好这次旅游路径的安排当中,要路过曲阜,就专程安排了来曲阜,拜谒一下这块文化圣地。到曲阜主要是看三孔,即孔府孔庙孔林。那分别是孔氏的家,孔氏的祠堂和孔氏的陵园。对孔子的景仰是从中学时代产生的,那时候自己也算个文艺青年吧,经常舞文弄墨的。那时候琼瑶的小说很火,其中有一本叫《在水一方》。在看那部小说的时候,感觉在水一方这四个字很有朦胧感,不知道它到底源在哪里?而这边厢语文课本里面学到了《诗经》。这才知道,在水一方这个词产生于孔子编撰的《诗经?国风?秦风》中一篇叫《蒹葭(jiānjiā)》的诗歌。当时《诗经》中这首诗歌对我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第一,让我从不爱古文转换到爱上古文,因为它给人的意象太深邃了。我觉得用至简的语言表达最深邃的意象,这可以称为道。第二,让我当年记下的一些东西,到现在,还能够倒背如流。比如说这首《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qī),白露未晞(ī)。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后来我看了电视连续剧《在水一方》,无比痴迷的喜欢上了那首主题曲。那是由邓丽君演唱的一首歌,歌词: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中伫立。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因为熟悉《蒹葭》这首诗歌,我就知道,《在水之一方》这首歌的歌词,实际上就是诗经里面歌词的现代版!

除了喜欢这首蒹葭,我还喜欢另外一首《关雎》,通过这一首《关雎》,我知道了好多现代成语的来源,比如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比如说辗转反侧,寤寐思服,我由此感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当然也使我对孔子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圣人产生了无比的景仰。

这次,来看看曲阜这个著名的历史文化遗迹,是带着一种寻根的梦想过来的。

第二篇“孔子”的一日三餐

我就知道你被我的题目吓到了,以为我真的和孔子在一起吃了三顿饭。如果真的是那样,我相信孔子他老人家一定会被我拿着手机写东西吓到了。这里,我想说的其实是曲阜的吃。因为我觉得,一个地方的饮食是最具有遗传能力的文化,如果你承认这个道理的话,那我们今天看到的曲阜的饮食,是否就可以理解为两千年前的饮食文化呢!因此说孔子的一日三餐,也不为过吧!

让我们先从早餐说起,羊肉粥,你没听说过吧!这是曲阜一种独有的吃法,我们先说它的粥,这种粥的做法很独特,先用小米面和水,或用笼布,或用锣,篦去渣滓,取其细腻精华;再熬制一锅豆浆,撇去浮沫,再灌入做好的小米面汤同煮,再撇去浮沫,即成。熬成的粥,或洁白,或微黄,入口细滑,余香不散。以上这些说法,都是我根据卖粥人的介绍,自己写出来的。但我想说的并不仅仅于此,因为这个没有什么稀奇,各地的粥大概也都是一个做法,令我感到稀奇的是,在粥档的案板上,摆着一盆切好的红烧羊肉。你点上一碗粥,老板会问你要多少羊肉?你说要十块钱的,他便一把抓来,放在粥里面。起初我想,一个腥膻之物和粥和在一起,能否喝的下去?但真正喝起来我才知道我错了,那个滋味儿啊,是无比的鲜美!咸甜香三种味道,同时出现在你的口腔里。咸的是羊肉,甜的是豆浆,香的是小米。如果饭量好,你再加几根油条,吃完后打几个饱嗝,更觉是齿颊留芬。关于早餐就说到这里吧,防止你流口水。

我们再说说曲阜的正餐,这就不能不提到孔府菜了。孔府菜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官府菜,也是世界饮食文化的瑰宝。其筵席礼仪庄重,讲究盛器,菜名寓意深远。它出于地方,名于官方,传于民间,融宫廷美食、贵族饮食、地方饮食、民间饮食、家庭饮食于一体。孔府菜之名因其出自孔府而得。在过去,孔府的主人历代“衍圣公”在接待皇帝,欢宴钦差大臣,达官贵戚和举行家宴、喜宴、寿宴及日常生活中,遵循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遗训,由孔府历代名厨精心创制而成。

孔府菜的制作是一个完整的独立体系,菜式从高档到低挡,从荤品到素馔,从宴用到日常食肴,可谓样样俱全,应有尽有。从不同菜式在不同场合的用途来看,孔府菜由祭祀菜点、宴用菜点和家常菜点三大部分构成。孔府菜的用料,上至山珍海味,下至瓜果菜豆,乃至野蔬笋根,品种逾千余个。制作风格上,孔府菜选择性的吸取了鲁菜、苏菜、清宫菜等各菜系之精华,整体上具有鲁菜、苏菜亦即清宫菜的某些特征,但又形成了极具富贵气息、造型极趋美感、菜品极具文化韵味等孔府菜所独有的风格和特点(以上摘自百度)。

据我了解,孔府饮食文化尽管不完全形成于孔子生活时代,但孔子两千多年前的饮食言论,是孔府饮食文化形成的根本所在。《论语.乡党》中孔子的饮食言论,例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虽蔬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席不正,不坐”这些关于饮食标准和要求的论述,对孔府菜从食料的选择、食品的加工、烹调的火候、食品的调味、食品的卫生标准以及进食过程中有关食量、酒量、礼仪规矩等,都一一作了详尽的阐述。而“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句话更让我老公几十年来都觉得“男人,吃吧,吃吧,不是罪!”

最后我再从孔府菜的菜名上,让你体验一下什么叫中国文化。你看吧:孔府一品锅、带子上朝、怀抱鲤、一品豆腐、燕菜四大件、诗礼银杏、尼山踏青、齐乐迎母、韦编三绝、天圆地方、束修为学。我不再告诉你,自己看图看真相吧!其实,知道了这些东西都用什么做的,也没用,那菜名,都是代表了孔氏一门的独特身份,不是我们普通人敢于企及的!

好了,关于曲阜的吃,就介绍到这里吧!

除了以上两篇,刘丽还写了三篇分别是《我看三孔》、《我看泰山》、《我看山东文化》,其中在《我看三孔》中提到,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中国的教育应该注重对儒家文化的传承,予以高度重视。以他来看,中国的教育改革应该更深一点快一点。加重语文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权重,而不应该太多的重视英语的学习或者把英语学习只交给那些爱好英语学习的人,其余的人普及就行了。只有这样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才会有更加肥沃的土壤。在她写《我看泰山》的时候,正好是5月号。那是五一小长假的高峰期,泰山上人山人海,尤其是在十八盘上,拥挤的十八盘上,看起来是相当的危险。因此,她在文章中提到,这是中国人的劳动方式和休假方式的一种必然。平时人们都集中的囚禁在那个叫单位的单位里,而假期里,又都释放在那个不叫景点的景点里。因此危险产生了,旅游业表现的不连续性也产生了。比如说你在泰山的脚下经营一家餐馆,配了三十名员工。那很有可能的情况是,旺季的时候不够用,因为假期里的游客太多了!淡季的时候又嫌多,因为多数有事业和较高消费能力的时候都没有假期,尽管你有泰山三美(白菜、豆腐、水)。而偏偏淡季的时候又太长,那是因为中国的假期太少。这样,餐馆的经营业绩就会出现大起大落,实际上不利于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因此中国要重视年休假,让人们更多地依靠年休假,来实现出门旅游,这样由于每个人休假的时间一定不在同一时期,与现在相比就相当于削峰填谷,会使旅游经济变得更加的稳定。

很显然受老黄的影响,刘丽也开始关心经济和社会现象了。

关于刘丽的文章我们就不多说了。值得一说的是老黄的一篇文章。他写的是《文化,是怎样产生的?》,他在文章的开头是这样写的。“当一个做了二十多年的厨娘,因为有了点钱,又有了点儿闲,能舞文弄墨的时候,你会自然地发现,文化的产生有一个很深的根源,那就是文化时间。”

后面还对“文化时间”这个词作了解释。他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取决于这个民族有多少人,拿出多少时间在从事文化活动。把所有人从事文化活动的时间加在一起,就叫作民族文化时间。民族文化时间的多少,就能够有效地衡量民族文化的先进性。因此他断定,即将实行的新《劳动法》将有效地增加中华民族的文化时间,那么,中国文化在不远的未来,将有一个重要的繁盛期。

等他俩的文章都写完以后,老黄就把它们发到了黄鹂鸟这个公众号上。

老黄和刘丽打了一个赌,在这几篇文章中,阅读率比较高的应该是他的这篇文章,其次是刘丽写的《我看泰山》。如果老黄说对了,刘丽负责自己给老黄做一餐饭。如果老黄说错了,老黄亲自为刘丽做一餐饭,并且晚上还要给刘丽洗脚。(未完待续)

加入书签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