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平凡的中国梦 > 第15章:止学

第15章:止学

上午11点左右,门外传来了几声汽车喇叭声。小张赶紧放下手中的茶具,嘴里说了一声,张先生来了,赶紧跑出去开门。老黄和刘丽也站起身来跟了出去。大门打开,刘小劲出现在门口,与他同时出现的是一位儒雅的中年人。在他俩的身后还有两个人,其中一位是银发皓首、布衣布衫的老人,另一位是和刘小劲年龄差不多的一位女性。

好朋友见面,两人激动的将手握在一起。寒暄过后,老黄将目光投向其他人。刘小劲将手向前一指说:“走,先不忙介绍。到客厅再介绍。”于是几人次第走入客厅。

此时,小张已经将茶具摆到了一张高一点的茶台上,这里能多坐几个人。大家推那位皓首银发的老人正座,小张将沏茶的位置让了出来,由那位儒雅的中年人坐在那里,代替小张沏茶!老黄和刘丽坐他的左边,那位女性和刘小劲,坐在他的右边。

此时,刘小劲开始向老黄介绍:“右手的这位是我和我爱人的止学老师,冯宇祺先生。砌茶的这位,是这所院落的主人,当地著名的企业家慈善家张明先生。我旁边的这位,是我的爱人唐小红。”介绍完这几位以后,刘晓劲最后介绍老黄夫妇,并先把头扭向了那位姓冯的老者,嘴里说:“冯老师、张先生,这两位就是我给你们说过的那位很有家国情怀的山西朋友老黄和他的爱人刘丽”。老黄听到这样的介绍,忙起身向外摇手说:“不敢”。此时那位冯老师开口讲话:“黄先生!”刚说到这里,老黄忙打断:“冯老师叫我老黄,我喜欢这个称呼。”冯老师哈哈笑了一声,说:“好吧,就叫你老黄,因为这几个月小刘一直也是这样给我介绍你的”。“这样好这样好”,老黄补充了一句,冯老师接着往下说:“这几个月我和小刘他们两个在一起的时候,小刘经常给我说起你,也把你的一些文章推荐给我看了。你对当今的一些社会现象,的确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明显的能看出你的济世情怀。你在个人发展达到顶峰的时候,选择急流勇退,又显示了你的个人智慧和定力。在当今社会,你的这两点表现无论哪一点,都是罕见的人物啊!”老黄听了以后,急忙向冯老师说谢谢。接下来张先生把一杯茶送到老黄的面前,开始讲话,他说:“我和刘总同在酒店业协会干理事,有机会碰在一起的时候发现,发现很投缘,于是就成了多年的朋友。尤其是刘总跟冯老师学《止学》的这一段时间,也邀请上了我。通过跟冯老师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止的智慧。而黄先生你今天的选择,恰好达到了止的境界。在这一点上,我离你们还差一点呢!“老黄听后对张先生说:“张先生太谦虚了,您祖上的功德以及您个人的事迹我已经听说了一些,富而不骄,贵而不衿,尤其是对这所宅子的保护方法,让人敬佩,本来呢,我正对您充满好奇呢?今天又能有幸见到冯老师,听闻一门新的学问叫“止学”。实在是三生有幸。可是我想请问一下冯老师到底什么叫止学呢?”冯老师正十指相扣,放在腹前,安详的躺在圏椅上,听听到老黄的话后微微一笑,把头转向了刘小劲,然后对他说:“小刘,把你的理解给老黄讲一讲吧。”刘小劲也笑了,谦让一下,说:“老师在这里我讲的不好,可别笑话我啊!”冯老师点点头,刘小劲开始介绍,“首先说《止学》是冯老师在北京香山上闭关1年,参读诸子百家,并重点研究四书里面的《大学》之后,自创的一门关于生活态度的学问。受《大学》里面第一段文字的启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冯老师由此想到,人的贪欲是无穷的,但得到多少算多呢。有钱没有健康算得吗?有健康没有钱算得吗?不管算不算得,如果按照止、定、安、虑、得的先后逻辑关系,知止,就成为得到一个前提,在此基础上,冯老师就研究出了怎么止、何时止,怎么通过止实现得到的目的地一门学问。老黄,你虽然还不知道这门学问,但你已经成了这门学问的实践者,并且你的很多观点,也已经照进了社会现实,尤其是去年那个提案,这里我就不多说了。老师我介绍的对吗?”冯老师听了刘小劲的话,微笑着点了一下头表示认可。老黄感到模模糊糊的听出了一点门道,并且感觉到冯老师的止学不仅仅是教给刘小劲一个人。忙问:“刚才听刘总介绍,止学里面的确有很多值得思考的东西,相信冯老师的学问不仅仅是这一点,能否请教老师重点在哪里传播止学呢?”“在北京,并且冯老师的学生里有很多都是知名的企业家,也有这些企业家的子女,冯老师主要是向这些孩子传播仁爱思想,同时也让他们提前了解止学,国内某大型网络公司的参谋长为他免费提供住所,一套近两千平方米的别墅,供冯老师给他们教学、生活用。并且冯老师身体力行,对孩子的收费非常低,一年当中随时可以过去听课,学费只要5000块钱。这个过程中,那位参谋长和冯老师本身都成了止学的实践者”,刘小劲一下子代替冯老师做了许多回答。这些回答让老黄一下子对冯老师肃然起敬。忙双手捧起茶盅,向冯老师示意了一下,表示对冯老师的致敬。此间,两位女士都安静的听男人们讲话,表现出良好的修养。这时候见话题告一段落,刘丽提了一个问题。她的问题是给张先生的,她说:“首先感谢张先生让我们在这里住了一晚,在这里我们感受到很多。但是我还是想多了解一下关于这所房子的故事,刚才听小张介绍,这栋房子你们是把它当做传家宝向下传的?请问有什么传的规矩吗?您觉得传家宝重点传的是什么呢?”刘丽一下子问了好几个问题,张先生听了以后看了一下表说:“你的这些问题啊?三句两句介绍不清楚,现在快1点了,咱们边吃边说吧”。于是又抬头征求冯老师的意见。冯老师说好,大家也说好。于是几人就起身向餐厅走去。到了早上用早餐旁边的那个房间里,主宾分座。茶水已沏好,工作人员忙着准备菜品。这个过程当中,张先生开始回答刘丽的问题。根据他的介绍,大家了解到。这是院子叫和园,最早是一位靠近蒋介石很近的国民党高官建的,这位高官非常推崇中国的传统文化,喜欢大家族式的生活!院子建成后,一家人就生活在这里。取名和园,就是指家和万事兴的意思。他治家很严,在家里长幼尊卑,必须讲秩序,因此,一家人生活得和和美美。直到1949年,蒋介石逃往台湾的时候,他才跟了过去。出去之前啊,把这所院子卖给了我的曾曾祖父。时年,他的祖上和这位高官是好朋友。高官收的钱并不是很多,才00两银子。但向张先生的祖上提了一个要求,这所院子是他花5000两银子建的。卖两百两是象征性的收钱,不然他祖上会于心不安。并要他祖上向高官承诺,未来任何时候都不能拆掉这所院子,也不能作大的改动。旧了,要及时的修缮,那些没有收的钱就算提前支付了修缮费。张先生的祖上敬重这位高官,答应了他的要求。也把全家迁进了这所院子,继续把这所院子称为和园,并把那位高官的要求写进自己的祖训,要求后世的子孙接手这套房子的时候,必须帮他完成这些心愿,在向下传的时候也有一个严格的规矩,首先,传男不传女;其次,只传第嫡长子!任何一个子孙接手房子后都不能将房子变卖。其他子孙也不得给接手房子的人争家产,否则就将争家产的人写进自己的家族谱,让他世世代代在家族面前丢脸。由于家法很严,所以执行得很好。过程当中,除了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政府收回,遭受了一点点破坏。后来落实政策以后又投钱把它给修好了,一直到现在。

对于刘丽的最后一个问题,传家宝到底传的是什么呢?他是这样说的,个人认为传家宝重要的是传承一种文化,祖上有功绩,必定不是轻而易举得来的。他在得来的过程当中,必定坚守了很多优秀的信念,这些优秀的信念构成了家族发展的一个强大的文化支撑,使在这个家族成长起来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受到这种文化的熏陶,都能够有一种强烈的家族荣誉感。因此,家族成员得以团结,团结起来,力量就大,家族才可能发展得更好。

张先生对最后一个问题的回答,解答了刘丽的疑惑,引起了老黄的深思,也勾起了冯老师的话题,冯老师接着说了下面的话:传承文化本来是中国文化里面最优秀的东西。也是中国文化5000年延绵不断的核心原因。但,现在我们都不讲传承了,我们都讲打破讲创新,可是不管怎么打破怎么创新,有一些东西构成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不能破的。破了,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会出问题。比如我们讲的仁、义、礼、智、信。任何成熟的社会,都不能把这些东西破掉,包括西方社会,这是人类文化的根。这个根长于中国,可是现在正亡与中国。大家想想,我们讲过八荣八耻,为什么讲八荣八耻呢,就是八荣八耻里面所强调的那些是非观、道德观已经不复存在了,人们把耻拿出来当成了荣,把荣当成了耻,这才是残酷的社会现实,因此才需要拿出来强调。可是这些需要强调吗?强调的这些哪一个超出了仁义礼智信的范畴呢?甚至连三字经的范畴都没有超过,忠君爱国勤劳善良,不早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吗!只要做好传承就行了,不需要拿出来强调的。如果中国的每一个家庭都能像张先生这一家一样。我们的文化,何至于堕落成这样。说到最后,冯老师都有点激动了,旁边的人都陷入了沉默。这时候工作人员开始上菜,正好打破了沉默。

张先生给大家介绍说:我请的厨师最拿手的是淮扬菜,今天请大家吃淮扬菜。冯老师、刘总以前吃过说不错的,今天也请黄先生和两位女士一起尝尝。不过今天向两位女士提一个小小的要求,你们尽管吃菜,我要招待这几位男士喝一点酒,你们可不许阻拦!说得大家都笑了。张先生让人拿出一瓶茅台,据说是上世纪90年代他父亲存了一批当中了一瓶。这样一瓶茅台,老黄觉得又可惜又幸运。

【作者***】:本篇长,不符合5000字要求,分两段(不明白为什么限5000字,非得把文章拆得七零八落(未完待续)

加入书签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