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渭北春雷 > 36回遵旧俗舅父教礼仪 换新棺采购看合同

36回遵旧俗舅父教礼仪 换新棺采购看合同

中华自古礼仪邦,跪拜如今不发扬。

亡灵归天该祭奠,取繁就简别空忙。

身居要职当谨记,**堕落难久长。

后辈皆有自己路,先祖莫做挡风墙。

忙前已不忙,常礼还在常。创新多富有,守旧少钱粮。

有女进宫房,鸡犬也称王。烂娃变阔佬,流氓挑大梁。

闲话且住莫漫狂,紧接上文道端详。上文说道:麻将婶的娘家人在烂头蝎和七寸蛇地挑拨煽动下,搅得玉顺家里的丧事不能顺利进行。帮忙的无法工作,死者还在客厅里躺着。

买办出去采购回来的棺材寿衣,他们全看不上,要求另换好的。

玉顺和村主任、常大伯觉得麻将婶不是正常死亡,娘家人找茬发泄在所难免。他们为了顾全大局,缓活娘家人的情绪,让死者早点入土,就采取了忍让的办法,退一步海阔天空,决定把买回来的棺材、寿衣拉去再换一回。

玉顺又觉得年轻人性格急躁,说话没轻没重,容易多生枝节,就叫爱告人的老蝴蝶和他们一同前往。谁知老蝴蝶这一去又发现了闻所未闻的怪事,从而重操旧业,踏上了艰难而曲折的告状之路。致使自己遭人报复,落得终身残疾,这些后话后边自有细表。

且说老蝴蝶满口答应以后,村主任又给他们叮咛说:“你们抓紧时间,快去快回。”

老蝴蝶和买东西的年轻人又叫回拉棺材的农用车,乡亲们嘟嘟囔囔地把棺材装上车,妇女们嘴噘脸吊地把寿衣抱出来扔到车上,老蝴蝶他们爬上车后,那辆车又急速出村而去。

麻氏四将洋洋自得,好像打了胜仗的将军似的挺胸昂首。其子侄在外边更是欢欣鼓舞,趾高气扬,没见一点悲痛之情。帮忙的乡亲们对他们则是怒目而视、气恼万分。

麻氏四将自己给自己倒了杯水,端出客厅,正要回到他们的指挥所去,桌上的电话响了,玉顺急忙拿起听筒一听,那边是桃花的声音说:“我们赶到县医院,把人抬进急救室,医生说人已经死了,只好放进了医院的太平间。杏花只知道哭,一点主意也没有,你赶快和我大伯商量一下,我和祥俊都不知道咋办呀?”

玉顺对着听筒说:“对,你等等。”

玉顺放下电话说:“杏花妈死了,人已经放进了太平间,桃花问咋办呀?”

村主任叹着气说:“唉,她也死了,这可咋办呀?”

外面的麻氏兄妹听到这个消息,一起走出大门,又到外面的麻将棚里请教去了。

常大伯早就预料到这样的结果,故此显得很平静。只听他不慌不忙地说:“这不难办,打电话叫桃花和祥俊回来,让杏花今晚就住在县里。祥合明早到家以后,让他马上到县里与杏花会合。杏花妈的尸体不要往回拉,等警察验过尸后,就送往火葬场火化。祥合和杏花从哪里直接把骨灰送回她们老家,让她和她的亲人们团聚去吧。”

村主任转忧为喜,望着常大伯高兴地说:“这样最好,老常叔,真有你的。我一听人死了就为难的不得了,要是拉回来就不好办啦,咱们这里还没有安葬外地人的先例呢。我正发熬煎哩,没想到你一下就把难题解决啦,我真佩服你呀!”

玉顺也觉得他哥说得很对,要是拉回来麻烦就大了,不光是墓地不好解决,两个人的事也不好过呀!于是,他很快给桃花打了电话,要他们赶快回来。

村主任觉得时间不早了,就到厨房看了看,叫大家准备吃饭。前场的人早就摆好了桌凳,几个手脚利索的年轻人端菜上馍,大家都坐,不管是主人客人帮忙的,打牌喝茶闲聊的,全都坐在桌子上吃饭。吃了饭各执其事,没事的继续喝茶、抽烟、打牌、谝闲传。

这里的农村过事,除了下葬那天一顿正席而外,平时吃饭,一般都是四菜一汤,吃馍喝水,也就是农村人通常说的‘吃谁的菜馍哩’。同桌而坐也是‘人和鼻气马和套’,啥人寻啥人,都找和自己合得来、能谝到一块的人坐在一起,边吃边说。

麻家兄妹自然就和烂头蝎、七寸蛇同坐一桌,吃着说着,教着戳着,为胜利而得意。烂头蝎夫妻一再提醒着麻家兄妹想不起来的正经事,什么倒头纸、绊脚绳、孝服、礼仪一大堆。还等着那个人的尸体拉回来以后,看他们的事咋过呀?

午饭过后不久,祥俊和桃花就赶回里来了,二人刚进家门,立刻被他的舅姨们包围了起来。麻明首先训斥着说:“你看你两个的样子,像个啥吗?你们可是你妈唯一的重孝子呀!自己亲娘死了,不在灵前守灵,竟跑去管别人的闲事,你对得起你妈对你的养育之恩吗?还是人民教师哩,连一点最起码的礼数都不懂。嗯,我看你把书白念了,不知道成天在学校怎么教学生哩?”

麻亮接着就说:“我们中国可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他之所以伟大,就是尊礼守节。

母亲对儿女有着天高地厚之恩,她老人家过世了,作为罪孽深重的儿子,对起码的礼数可不能马虎呀!唉,你说你们像个啥吗?人死了半天啦,到现在连几张倒头纸都不烧。你妈只有你一个儿子,没靠手,该办的事就得自己办,你指望谁哩?”

麻媚跟着就数落起来:“唉呀,俊呀,不是你舅说你,你们都是几十岁的人啦,自己的亲娘死得不明不白,儿子不追不问,媳妇不管不顾,两口跑出去给旁人看病。

你们呀,真真是骑着驴割麦子——差得太远啦!就算媳妇不是亲的,你可是你妈十月怀胎、吃苦受疼生出来的,真正地重孝子呀!到现在连一个穿孝服的人都没有。

唉!你们不怕人笑话,我们还怕人家指脊背,骂先人哩!说麻叶村来了那么多人,连一个懂事的都没有。”

麻娟接着说:“俊呀,小姨最疼你啦。你可要听小姨的话,一定要给你妈把丧事办得体体面面。

现在赶快把孝服换上,先给你妈烧个倒头纸。桃花也要好好地练习哭哩,你妈一辈子没生一个女子,她把你这儿媳妇当女着看哩,你可要对得起她对你的疼爱呀!

我们知道你妈没有女,哭也没人真哭,就想照你村里今年埋老队长那样请两支专业哭丧队。你们村主任好像不大愿意,说老队长过事都是亲戚出的钱,我们要请就要出钱请哩。

人家老队长执政的时候,给他亲戚办的好事多,都是有钱的亲戚呀。你爸当了几十年教师,以前给我们帮的忙是不少,也没教出一个大学生来。你舅姨都是些没钱人,怎么能和人家相比呀!那里有钱雇专业哭丧队。没办法,这哭声只有指望你这个儿媳妇啦。你可要真心实意地好好哭,不要辜负我们对你的希望。不会哭不要紧,姨给你教,姨现在就给你教,烧到头纸的时候,你就要有声有泪地这么哭-------唉呀-----妈呀,-----。”

麻明打断她的话说:“行了,行了,平时也不知道给娃好好教着哭,现在临试抱佛脚,马后炮,跟不上了。都啥时候啦,还不叫娃快穿孝服,先把倒头纸点着再慢慢教。”

三快婆走过来说:“啊呀,她舅她姨,娃刚回来还没吃饭哩,你先叫娃把饭吃了再教训吧。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心发慌,吃了饭哭起来就有劲啦。”

麻明大声说:“吃啥饭哩,他妈都死了,他还吃得下去饭吗?人死了半天还不烧倒头纸,你叫你妈咋走哩?赶快穿孝服烧纸,吃饭就那么重要的。”

三快婆又说:“唉呀,他舅,别发火吗。不知者不为罪,娃没死过亲人,头一回遇上这样的事不知道吗。等日后死的回数多了,娃自然就知道啦。”

周围的人‘哈、哈、哈’地笑了起来,祥俊和桃花在舅姨面前可不敢笑。祥俊怕弄得不好看,赶紧说:“舅,姨,你们别生气了,咱们马上烧纸就是。”

桃花为难地说:“家里没有孝服,这可咋办呀?”

麻媚板着脸大声说:“那你是怎么搞的?平时在家里闲得没事,也不知道把孝服准备好,这都是妇道人家分内的事呀!你咋夹着喇叭丢盹哩——把事就没当事吗。”

麻娟叹着气说:“唉!咱姐也真是的,平时只顾着打牌,也不知道抽点时间给娃教教。闲时收拾忙时用吗,自己死了连个孝服都没有,唉!这事可咋过呀?”

麻亮感叹着说:“唉,现在这年轻人,差得远,连一点礼世都不懂,这样下去咋得了哩!我看这事不能全怪咱姐,教育孩子都要从小开始哩。她要是娶个有教养、识大体的儿媳妇,还用得着自己费心劳神地教吗,可能早就把孝服准备好了。”

梗二在人群中插话说:“这样说来,你们这些有教养的人,家里准备的孝服一定不少,借来穿穿也行吗。舅舅准备的孝服外甥穿,那还不是顺利成章的事吗。”

周围的人又笑开了,三快婆大声说:“对啦,对啦,大家别笑。都啥年月啦,谁还在家里作孝服,准备着死人呀?租赁棺罩的那里啥都有,到埋人的时候就拉来啦。”

麻明就坡下驴,赶紧说:“有租赁的也行么,现在就叫人过去拿几套,孝子不穿孝服,怎么能算孝子哩。家里过白事哩,有些穿白孝服的人就像回事啦。”

三快婆说:“不用叫人,你们要是等着穿,我马上就去拿,反正迟早都要往来拿哩。”

三快婆说走就不见人啦,麻氏兄妹对外甥的训导还没结束,三快婆就抱着一大抱孝服跑回来了。麻明麻亮立即叫祥俊桃花各穿一套,麻媚麻娟也叫和他们一起来的小辈们每人穿了一套。这样一来,玉顺家里果然有了过白事的样子。

麻媚麻娟看了看,还觉得不够全面,又叫了几个妇女,她们领着一起动手,穿针的穿针,捻线的捻线,真可谓麻利快活、业务娴熟,不到一会功夫,又给孝子们的头上添置了几种孝帽,脚下也用白布蒙了鞋面,把孝子们打扮得就像当年日本军队里穿白衣裳的鬼子兵。

众人穿戴齐整以后,麻明、麻亮就指挥着烧倒头纸;麻媚、麻娟率领着女孝子们大放悲声,桃花在他们的教导下也学着哭着,家里果然更像死了他妈的样子。

麻明、麻亮要求祥俊如何下跪,怎样礼拜、点纸,以及作揖的基本要领。祥俊自幼上学,书没念完就接父亲的班当了教师,一直在外面教书育人,从来没有参加过农村的葬礼,对磕头、跪拜、礼仪路数,更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麻明麻亮看他别别扭扭、疵头笨脑的样子连声叹气。麻明首先说:“妈呀,你这样子怎么能行,啥都不懂么,这可如何是好。现在不过是烧个倒头纸,还没有外人看哩,要是到玄灵奠酒的时候,所有的亲戚朋友都来啦,所有的眼睛都看着你,乐队给你吹着打着,你这个重孝子不会磕头跪拜,不会奠酒,那还不被人家连你舅都笑话了吗?”

麻亮接着说:“是呀,是呀,奠酒的时候,重孝子要行七十二拜的全礼呢。你可得好好下功夫学学,我们麻氏家族的外甥要是不会礼节,那就被人笑话死啦!”

麻媚、麻娟拉着彩腔哭了一会,看祥俊啥都不会,麻媚生气地说:“俊呀,看你这样子咋得了呢。叫你舅给你好好教教,你可要用心学哩,学会了才好给你妈奠酒呀!”

麻娟也说:“俊呀,听小姨的话,抓紧学吧。你是有文化的人,一定能学会。”

梗二在旁边插话说:“对呀,先叫他舅做个示范,然后,外甥才好打灯笼——照舅呀!”

纸刚烧完,他们兄妹也不管有事没事,不问吃饭不吃饭,就把祥俊拉到院子中间,要给他教七十二拜的大礼。麻媚、麻娟在旁边给桃花讲着哭人的要领。

帮忙的乡党围了一圈,都像看耍猴似的看着。麻明以身作则,首先给外甥亲自演示,七十二拜还没拜到一十八拜,就把个麻明拜得头昏目眩,气喘嘘嘘,觉得自己力不从心,大不如前了。但他并没有临阵退缩,还是顽强地坚持着拜了下去。

周围观众看他这种精神难得可贵,无不赞叹佩服。有人议论着说:“祥俊他舅真不简单呀!这么复杂的礼仪,他还能记得这样清楚,咱村里没人赶上。”

有人打着趣说:“是呀,人家磕头就是磕的好么,自古行行出状元吗。不论做啥事,只要做得最好都能出人头地。说不定拍电视的导演要拍奴才、卖国贼的角色还会选定他哩。到那时,他不是一举成名了吗。人家要是上了电视,那就会光宗耀祖,流芳百世呀!”

梗二站在祥俊身后大声说:“祥俊,有你舅给你做教练,你就好好学吧。听说下届奥运会新增加了一项磕头项目,你要是能够夺得一枚金牌,往后,那就再不用教书啦。”

祥俊明知这一套早就过了时,但他不好意思顶撞自己的舅父,只好硬着头皮往下看,认真听。麻亮还提醒着说:“俊呀,你要用心记,有不明白的地方就要问哩。千万不要心不在焉,这边耳朵进去,那边耳朵出去,你舅再教也不顶啥。”

祥俊说:“舅呀,我就是有不明白的地方。你说这前三杯酒举过头顶,九拜十八磕,是献给远代祖宗的;其次的三杯酒,九拜十八磕是献给近代先人的;下边就是新逝亡灵、感谢乡亲,这些都基本说得过去。后边咋还有敬献孝子的九拜二十八叩首哩?我想,孝子们在自己老人跟前尽孝,那都是分内的事,奠酒的人为啥还要谢他们哩?”

麻明累得直喘粗气,有话一时说不出来,麻亮抢先说:“看这娃哟,咋这么粘的,连这点道理都不懂。这七十二拜的每一个动作,每一种手势,都有它深刻的含义哩。

比如说,这杯酒举过头顶、酒杯齐眉、和到嘴边、平胸,都不一样;还有这步法,前三后四,作揖姿势,都不是随便作的,里边的学问大着哩。

孝子们个个都要奠酒哩,你奠酒的时候给他跪拜,他奠酒的时候给你跪拜,这就是文明礼貌、礼尚往来,把孝子们之间的感情就拉近啦。你听舅慢慢地给你讲吧,这些本事学好了没坏处,往后,你爸死了也用得上。”

梗二在旁边大声喊道:“是呀,祥俊,好好学吧,你舅死了那就更用得上啦!”周围又响起了一阵笑声,这回的笑声比前两次还大,时间还长。

麻明这时缓过了气,面对观众大声说:“有啥好笑的,我们用得上,你们难道不死吗?”

天色渐渐黑了下来,这两家一次死了两个人,祥合还没回来,千头万绪的事情都得主人料理,家里只有祥俊和桃花两个脚底利索的年轻人。可是,他们刚进家门就被舅姨们叫去学礼仪,不但啥事都办不成,自己连饭也顾不上吃。

桃花和祥俊早就饿得前心贴着后背,只觉得心里发慌,眼前直冒金星。然而,舅父大人的惇惇教导又不能不听,只急得玉顺和常大伯这两个遇事不慌的人也镇静不下去了。

玉顺分开众人,走过去拉住祥俊说:“走,赶快吃点饭,抓紧时间做事要紧。十里乡俗不同,咱村里就不兴那一套。

你舅要当教授,就请回他们麻叶村当去,咱不学那些陈词滥调。什么七十二拜,谁爱拜尽管拜去,能拜八十三拜才好哩。”

麻亮挡住他说:“姐夫,你这人咋差得远哩?这可是祖先留下来的周公之礼呀,在我们中国都文明了几千年啦。你,你怎么能说是陈词滥调?你,你是怎么当教师的?”

常大伯走过来说:“几千年就不能改变了吗?自从解放以来,新中国早就把旧社会那一套彻底翻过来啦。**根本就不相信鬼神,人民政府就不提倡封建礼教。

解放以前,中国人跪拜了几千年啦。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从那时候就站起来啦,从那时就结束了穷人跪富人、儿孙跪老人、平民跪官府、小官跪大官、大官跪皇上、皇上跪天地、活人跪死人的跪拜礼节。

人民政府早就号召移风易俗、文明祭奠、丧事从简,过去那套繁文缛节已经废除了将近百十年啦。你们到现在还把那一套认得那么真,难道磕头也算是本事吗?嗯,有那种精神不如多干点正经事,再不要把磕头下跪当正事着干啦。”

麻明听了常大伯的话就偏着头问:“你说我们咋不正经啦?我给我外甥教教礼节,碍着你什么事啦?怎么就成了不正经啦?**破除迷信就不等于不要礼节啦。

国家领导死了,全国都要降半旗致哀哩。提倡文明祭奠不过是个提倡,中国地方大了,各个地方都有自己不同礼节。国家不是也要尊重民族习俗吗?**的干部干涉民族习俗也要犯罪,何况你个老农民。快去看你那边的死人咋埋哩,这边的事不用你管。”

常大伯说:“那边的死人我就不埋,也不用你们操闲心。你说的那是少数民族政策,----。”

常大伯的话还没说完,麻氏兄妹立刻围住他喊:“少数民族怎么啦,还不是中国人吗?他们还不是一样地中国公民,凭啥享有特权哩?”

常大伯知道自己和这些人说不清,他就边走边说:“好,你们有特权,你们没跪够就尽管跪吧。那是你们的自由,想咋拜就咋拜,想拜多少就拜多少。祥俊、桃花,你们先吃饭去。”

麻家军把他们团团围住不让走,麻明麻亮还问常大伯要害她姐的凶手,弄得他一时难以应对。

这时候,村主任和组长去小坟岗给麻将婶划分墓地还没有回来,家里再没有谁能降住麻家四将。老山头和几个脑梗患者担心常大伯吃亏,就让三快婆去叫村主任赶快回来。

三快婆也觉得事态有点严重,急忙迈开快腿,跑出玉顺家门。就在此时,玉顺门外却驶来了一辆警车嘎然停住。从车上下来了三名警察,快步走进玉顺家门。

三快婆看到警察来了,这才放下了悬在半空里的心。她没有再去小坟岗,就跟在警察后面也进了门。屋里的常大伯明知自己和这些懂礼法的人很难讲清道理,想要离开却又不能脱身。警察的到来的确给他解了围,看热闹的人呼啦一下走开了,麻家军也去了麻将棚。

真是的:

移风易俗近百载,榆木脑袋还未开。

繁文缛节早已除,子孙后代少悲哀。

勤学科学餐肉宴,懒做和尚吃素斋。

中华儿女当站起,屈膝跪拜不应该。

警察进门,啥话没说,家里当时安静了许多。主人们招呼警察坐下说话,几个帮忙的给他们拿烟倒茶。

一个警察对玉顺说:“化验结果出来了,死者中的毒就是常见的农药敌敌畏,她喝茶的杯子里却没有毒。农药的来源和案发经过还需要详细调查,这回就要问那个杏花她妈哩,她可是和死者同来同往的重要人物呀!”

警察的话音刚落,三快婆接着就说:“还问啥哩,她自己也中毒死了,人现在在医院的太平间放着哩。你们要问就到哪里问去,她这时啥也不会说啦。”

一个警察惊讶地说:“啥,她也中毒死了?她就是不会说,我们也得到医院里去把尸体检验一下。一次死了两个人,不算小案,这就得向上级汇报,非立案调查不可。”

常大伯对他们说:“我看就不用麻烦了,她们二人的茶杯是一样的,这个杯子里没有毒,那个杯子里肯定有毒。

毒药的来源可能就是我家后院窗台上放的农药瓶子,投毒的人大概就是杏花她妈。其具体做法就是,把毒投进自己喝茶的杯子里,两个人一起打牌的时候,趁机调换了茶杯。

出事以后,她又把茶杯换了回来。后来,由于心虚害怕,自己十分紧张,再加上她脑子受伤以后,记忆力时好时坏,自己也误喝了有毒的茶水,导致二人先后中毒毙命。

究其根源,就是她这人没有文化,太无知啦。自己不能辨别好坏,受人蛊惑,挑拨煽动,一心贪慕虚荣,不愿嫁给我这个没有工资的老农民,妄想鸠占鹊巢,结果同喝了一个杯子里的茶水。因而,两个人的中毒症状一模一样。”

听了常大伯的话,玉顺和祥俊这才明白了怎么回事,事到如今,他们又能说什么呢?桃花早就看出了事情的端倪,自己作为一个儿媳妇,现在说啥都跟不上啦。玉顺张了张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祥俊看了看父亲和媳妇,也没有啥话可说。

玉顺父子无话可说,麻氏兄妹要说的话可不少哩。他们到麻将棚里领过教后,又急忙回到家里听消息,正好把常大伯的话听了个清清楚楚、一字不漏。

四人在一起嘀咕了一阵子后,麻明第一个说:“你老怂说得真好呀!把自己摘了个一干二净。这么大的事情,往死人身上一推就没事了,没有那么轻松的事,我看这毒可能就是你下的。你说杏花妈那么无知,她就知道你家有农药哩,就知道啥药能毒死人?”

麻亮接着说:“是呀,谁不知道她两个的关系密切,这个怎么会投毒害那个哩?你刚才也承认杏花妈太无知了,她不过是个没有文化、没出过门、没见过世面的山区妇女,怎么可能有那么深的心机呢?你说她记忆力不好,那她咋能记着把茶杯过来过去的换哩?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自己做的事就承认吧,再不要往死人身上推啦。推也不顶啥,这里没人相信。”

麻媚也说:“是呀,是呀,人民警察的眼睛是雪亮地,怎么会相信你那些鬼话呀!赶快承认了吧,争取宽大处理。国家的政策你知道,向来都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围观的人都想替常大伯辩解,但他们都是些拙嘴笨舌、老实巴脚的庄稼人,明白人命关天的大事,没有根据的话不能乱说。大家也知道麻家兄妹那些话起不了什么作用,警察不会相信他们那些凭空猜想的说法,法律也不会把那些无稽之谈作为判案依据。

人群中还有烂头蝎夫妻像两只老鼠似的,窜到麻氏兄妹背后,嘀嘀咕咕地说着什么。心里搁不住事的三快婆忍不住了,站出来大声说道:“他舅、他姨,你们再不要胡说啦。老常的为人谁不知道,他一辈子光明磊落、知理知法,怎么能干投毒杀人的愚蠢事哩?

他为啥要杀杏花妈?没有杀人动机呀!杏花妈不过吃了他几天饭而已。那也是他心甘情愿的,既是有不满情绪,也犯不着杀她呀!”

麻媚瞪着眼说:“你老婆咋说话哩,我们怎么胡说啦?我们是在推理分析,不会冤枉他的。

你说他没有杀人动机,我看他的动机最多,嫌疑最大。他自己也承认杏花妈不想嫁给他,因此心怀不满,由爱生恨,便起了杀人之心。没想到,这毒投下去,连他兄弟媳妇也害死了。”

麻娟接着说:“我姐说得对极了,听她分析得多么在行,真是句句有理。他就是知道自己得不到她啦,也不想叫别人得到,所以就投毒把她害死了,我姐是受连累啦。”

他们那些子侄异口同声地说:“不错,不错,他就是杀人嫌疑犯,快把他抓起来吧!”

一个警察看着常大伯问:“老常叔,你家里存放那些农药干啥呀?”

常大伯镇静地说:“农药是我给麦地里买的,今年的蚜虫少,买了两次的药只用了一次就治住了。我每年给麦地打药都要剩一点,家里种点蔬菜也要用。”

另一个警察又问:“听你们说,这个杏花妈来的时间不长,每天吃了饭就出去打牌,在家里停的时间不多,她怎么就知道你家里有能药死人的农药哩?”

常大伯又说:“前几天,我们在一起吃饭的时候,杏花说她妈在牌场把虼蚤带回来啦,咬得她一夜没睡好。我当时对她们说,后院窗台上有两个半瓶农药,其中一个是敌敌畏,对付虼蚤最有效啦。我想,你们只要把药瓶拿去鉴定一下,那上面一定有她的指纹。”

另一个警察说:“是呀,这案不难破,咱们过去把农药瓶子和她喝水的杯子带走,再到县里把尸体一检验,三者鉴定吻合,那不就真像大白了吗。”

三名警察都觉得有理,就要到隔壁去拿东西,麻家四将却挡住他们的去路。

麻明说:“警察同志,药瓶上的指纹说明不了问题。他不是说杏花和她妈用药药过虼蚤吗,药瓶上当然有她的指纹哩。农药是他放的,当然也少不了他的指纹,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哩?”

麻亮接着说:“是呀,警察同志,你们千万不要相信他的花言巧语,过来过去的空跑,他好趁机逃走。为了保险其间,还是先把这个嫌疑犯抓起来吧。”

麻媚也说:“是呀,快给他戴上手铐,听说那东西最保险啦,就是跑了也打不开。”

麻娟振臂高呼:“快抓凶犯,为受害者报仇!你们人民警察要为我们人民做主哩!”

麻家军人多势众,围着警察又吵又闹,弄得警察一时走不出玉顺家门。玉顺面对这种情况没有办法,平时足智多谋的常大伯,此时也一筹莫展。

这时候,村主任从墓地回来了,进门看到这种情况就大声喊道:“你们这是干啥哩?你们有啥权利强迫警察抓人?人能随便乱抓吗,逮捕要逮捕令哩,拘留也要拘留证哩。你们要是再这么围攻吵闹、妨碍公务,我看,应该先抓起来的人就是你们。”

麻家阵营里的军事不见了,气焰当时降低了许多。村主任缓活了一下语气又说:“你们要是真有本事就去报案,就去写诉状往上告。只要你们告上了,老常如果真是凶犯,他跑了我负完全责任,你们问我要人好了,这个保票我敢打,全体村民都可以作证。

如果你们只是信口雌黄,拿不出什么证据,那么,赔点诉讼费倒是小事,可能要犯诬告罪哩。即便你们神通广大,有人支持说情,判不了刑也得罚款。现在的人谁不知道,官场上的人情,从来没有白尽的。行了,要给你姐伸冤,快去找人写诉状吧。”

麻家军退缩了,门里门外的道路畅通了,常大伯把警察和村主任领到他家,先到后院的窗台上取了农药瓶子,又去杏花房中取了她妈喝过水的茶杯,出门开车离去。

警察走后,天色已经完全黑了,就连西北山上那点最后的余光,也被突然出现的一片乌云遮住了。玉顺家门里门外、前前后后的灯光,把远处的街道和高处的天空映照得像浓墨似的。近处亮如白昼,远处一片纯黑,不论什么东西,都被黑暗阻隔。

村口响起了农用车地‘嘟嘟’声,由远而近,由小到大,一辆农用车终于冲出了黑暗的边沿,开到了明亮的街道上,一会儿就停在了玉顺家门口。

随着一阵炮竹声响,这个刚安静了一会的家里又开始沸腾起来了。人们从屋里屋外、各个角落涌向这辆农用车,七手八脚地解开绑绳,抬棺材的抬棺材,拿寿衣的拿寿衣。

老蝴蝶站在门前的台阶上,满面春风地对大家说:“我这次换回来的可是寿器超市里最好的,价钱比上次那副贵了三分之一。这些东西人家要是再看不上,那就麻烦了。”

梗二站在他旁边酸溜溜地说:“唉呀,能麻烦个啥吗,大不了再换一次。反正主人有的是钱,咱们有的是采购员,放着不用就可惜啦!”

老蝴蝶说:“有钱也不顶啥,我就是再跑十回八回都不行。再要比这好的,那就得提前交钱订购,人家才按照用户要求的标准进料加工,死了的人当时就埋不成啦。”

梗三摸着棺材说:“我看尽行了,这么好的东西还有谈嫌地啥哩。我死的时候,棺材能有这一半好就心满意足啦。”

梗二说:“你能和人家比吗,人家娘家人多势众------。”

三快婆走过来说:“人再多都要死哩,死了都要埋哩,再好的东西埋到地下都是一样的。我看换这一回就是多余的,无非是给娘家人留点面子,找个下台的坡坡罢了。埋死人还要订购寿器,谁就准备着死人呀?我活了一辈子从来没见过有人订购寿器。”

老蝴蝶大笑着说:“哈哈,现在是改革开放,新生事物多了,你老婆没见过的事情太多着哩。我要不是这回去换棺材也发现不了‘新大陆’,一辈子都不知道世上竟有这等怪事。你们谁经过,有个人的儿子刚结婚不久,他们就给孙子把棺材、寿衣定下了。”

梗二笑着说:“我看你是精勾子坐铡刃——谝大嘴。胡吹啥哩,吃饱了撑得慌,尽说些少天没日头的话。”

老蝴蝶瞪着眼,大声说道:“谁胡说就是小狗,我这回发现的可是和咱全县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大事。你们有谁知道,咱县上的打路工程是啥人成包的?”

围过来的听众更多了,那些抬棺材的人把棺材抬进去,往灵堂前一放就跑出来,想听听老蝴蝶的见闻。那些拿寿衣的妇女把寿衣抱进去往沙发上一撂,没给麻将婶穿戴就跑出来想听故事。玉顺门前涌了一大堆人,里边却没有阵容庞大的‘麻家军’,麻氏兄妹正在麻将棚里打着牌,聆听烂头蝎两口地教诲,其子侄也在周围擂鼓助威。

老蝴蝶看到这么多人都来听他说话,心里十分得意,站在台阶上像讲演似的说:“我们这回去换棺材,是用瞎的换好的,给人家找差价哩。根本用不着多费口舌,玉顺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现在的商家做生意,灵活哩很,那老板不但二话没说,还对我们十分热情,先用好烟好茶招待了我们,又给每人口袋里塞了两盒好烟,让我们随便挑,看上那副拉那副。-------。”

梗二插话说:“那好呀,下次再换的时候把我叫上,说不定还能给两瓶好酒哩。”

老蝴蝶推了他一把说:“去你的,刚就给你说换不成啦,还想去哩?你眼红啥哩,我又不抽烟,给两盒也是给玉顺招待了客人啦。再别打搅,叫我抓紧时间说。

那老板盛情招待以后,亲自陪我们挑了最好的。我摸着棺材给老板说:‘你们这棺材倒是不错,薄厚也够数,就这也不一定能行。我听死者娘家人说,他们要求的棺材是純柏木的,全身都要有雕刻哩;寿衣也要精工细作的真丝绸缎。你们这棺材只有档头是柏木的,雕刻也太少了,我,我怕不符合人家的要求,要是再看不上咋办呀?’

那老板坦荡地说:‘不行了再来换么。我们做生意,就是要满足客户的要求哩。你回去和你们东家说说,这次要是再不行,双方就要立合同哩。把你们的要� �说清楚,我们做好预算,先付百分之八十的定金,我们按要求进料加工,最快也得一个月交货。’

我当时笑着说:‘老板莫非开玩笑哩。人死了就要埋,咋能等那么长的时间?’

那老板说:‘大凡立合同者都是人没死以前定做的,像你们这种情况,人死了等着用就得买现成的。’

我又说:‘老板,不可能吧。棺材还有提前预订的,谁还早早给自己定下等着死呀?’

老板微笑着说:‘以前的人都是给老年人提前修坟做棺木,现在改革开放,有钱人多啦,新生事物当然更多啦。有好多人钱没处花,就想着法儿给自己的子孙后代谋幸福、办实事,眼前的事办完了就办未来的事,有许多人给儿子、孙子都把棺材寿衣定好了。’

我‘嘻嘻’笑着直摇头,那老板见我不相信就说:‘唉,少见多怪罢了。我看你衣裳穿得怪洋活,以为有见识哩,原来是只井里的蛤蟆,只见过筛子大一块天。’

老板取出一沓子定好的合同递给我说:‘不信了自己看吧,我哄你闲得没事干啦。’

我由于好奇,就接过合同大略翻着看了看。我地妈呀!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天哪!订购棺材寿衣的人还真不少哩!有一个人竟订了六付純柏木棺材,八套真丝寿衣,产地要的还是韩国货。我惊奇地看着老板说:‘你,你订这些合同是真的吗?’

老板轻松地说:‘怎么不是真的,我又没吃没盐的饭。我们这里还有定做金棺玉档的,雕刻要求的都是全身龙凤,比过去的皇上还讲究,咱不知道人家咋能挣那么多钱。’

我指着那份合同又问:‘老板,订这份合同的人可能年纪大了,家里的老年人一定很多,要不然,他咋能把埋人的衣裳一次就订八套,装死人的棺材一次就订六付?’

老板却说:‘他的年纪不大,原止四十来岁,父母亲早就饿死了,他就是年龄最大的。’

我又问:‘他家以前可能太穷,把先人没有安葬好。现在政策好啦,日子过富足了,觉得对不起先人,就重新订购棺材寿衣,想把先人挖出来另安葬哩。这人挺有良心的,有了钱不忘祖先。不过,这样做花费太大,未免有点太不值得啦。’

老板又说:‘以前日子太穷倒是真的。他前年还是个烂娃,给人家当个小马仔,经常挨打受气。后来把日子过好了也是真的,但他并不是为了重新安葬先人才订寿器的。

他来订合同的时候,还当着我的面骂自己的父母,嫌他们太没本事,一辈子毬事都没弄成,太对不起儿子,临死只留了三间烂土房。人家和他一样的小伙子都接班当了干部,他只能给人家做个小混混,多年来就把气受扎了。自己现在发了迹,就不能走他爸的老路,要对得起自己的子孙后代,省得以后挨儿孙们的骂。

他还说自己好不容易走到人路上,趁现在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办啥事都不难,就要抓住大好时机,多为子孙后代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要是一旦失了时,再想办事就难了,做啥都要看人的脸。人和人不能比,咱不能像秦始皇那样功德无量,给后世留下了那么珍贵的文化遗产。现在只挖了一个兵马俑,就把全世界轰动啦,前来参观的人有啥多少哩。咱这人赶不上人家秦始皇,修不起那么大的坟墓,预先订购寿器还是可以的。’

我听了这话就说:‘要想给儿孙办事,啥事不能办,咋能给他们订购棺材寿衣哩?这不是盼儿孙早点死吗!唉,我看这人脑子有啥麻达,不然咋能干这傻事。’

那老板却说:‘这人的脑子没有一点麻达,他是给儿孙们把啥事都办完了,实在想不出需要办的事啦。有次到我这里来参观才灵机一动,马上想起来订购棺材寿衣。’

我又说:‘人一辈子的事多着哩,他就能给儿孙把啥事都办完?’

老板又说:‘他给儿子孙子都买了别墅、小车,娶了几房媳妇,雇了保姆、奶妈,各种玩具、用具应有尽有,日常用品样样俱全,还在外国给他们买了博士学位。’我非常诧异地说:‘尽胡说哩,学位又不是商品,怎么能随便拿钱买?’

老板接着说:‘我开始也不相信,他说那是真的。有个什么国家由于经济危机,不论什么职称、学位,都可以用钱买到。只要有钱,在哪里要啥都能买。’

我又问:‘那人有几个儿子,孙子可能也不少吧?’

老板说:‘他只有一个儿子,才二十出头,去年结的婚,孙子还在他爸的大腿上转筋哩。’

我更加惊奇地问:‘一个儿子怎么能娶几房媳妇?中国的婚姻法可是一夫一妻制呀!不可能,完全不可能,越说越不对啦。孙子还没出世,怎么就给娃把棺材寿衣订好了,简直是今古奇观上都没有的怪事,如果是真的,那就没世事啦。’

那老板诡秘地笑着说:‘唉,一夫一妻不过是约束平常百姓而已,管不住那些有权人、有钱人。其实,群众管不管倒无所谓,你叫他多娶他也没有那个能力,一般群众能娶一个媳妇就很不错啦。而有权、有钱的人,哪一个不是花天酒地包二奶,金屋藏娇养情人。’

我又问:‘那他订那些棺材寿衣,可能还有二奶和情人的。’

老板连声说道:‘没有,没有,她们无非是玩物而已,年轻时给她们投资打扮、着意包装。那是为了满足其虚荣心,好让她们心情舒畅地为自己献媚弄姿,比及人老珠黄,就不会对她们有过多的投资了。至于丧葬后事,那就更用不着考虑了。’

我当时感叹着说:‘啊!这世上的怪事就是多呀,我看以前的今古奇观需要写后续啦!’

那老板又说:‘以前的今古奇观、三言二拍,写的都是过去封建社会的奇闻怪事。而今社会,可是有史以来,最为鼎盛的时代,各行各业,都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啦。这时期出现的奇闻趣事,不管从数量上、质量上,当然也是前所未有的了。’

我又激动地说:‘啊!谁要是有写作能力,把现阶段的奇闻怪事搜集整理,写成一本书,一定比过去那些书都新奇、都在上。对了,我村里的老常会写,可惜他没有时间。’

那老板忙说:‘不行,不行,有时间也不行,没名气的人写得再好也没人出版。即便自己出钱印出来,别说卖啦,送人都没人看,作者的心血就付之东流啦。’我当时想,这老板说的可能是实话,咱还是别叫老常费时间啦,免得鸡飞蛋打-----。”

周围的听众大都有自己的工作,为了节省时间多听一会,就没有人插言问话。大家听到这里,三快婆忍不住就说:“老花,咋跑题啦,快说那人订那些棺材寿衣是给谁的?”

老蝴蝶直接说:“这话我问过了,是他夫妻二人各一付,儿子两口用两付,孙子两口用两付。八套寿衣除了上述诸人而外,孙子不可能是一个呀,如果前两胎都是女子,那就得让她们在未见天日之前,又回到黑暗世界里去。棺材用不上,寿衣还要埋个衣冠塚哩。”

老蝴蝶刚一停顿,梗二赶忙就问:“这人打算得真周到呀!他到底是干什么的?”旁边有人说:“那还用问吗,肯定是个权重位高的大官,平常人绝不会那样牛气。”

老蝴蝶忙说:“不,不,这话我也问啦,他并不是当官的。我刚才不是说啦,他前几年还是个烂娃小混混,家里穷得叮当响,媳妇长得也不怎么样,但她却生了个貌美如花的女儿。

他就是凭这个女儿才改换门庭的。虚岁刚满十八就被一个什么实权干部看中了,父以女贵,他在一夜之间发了迹,成了那位实权干部的后备泰山。简直就像学会了孙悟空的法术一样,摇身一变,从一个小混混变成了全县举足轻重的大人物。

人的时运来了,发财就不费啥,正好赶上了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机遇,一个人承包了全县农村道路硬化工程。仅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变成大富豪啦!简直就跟神仙变出来的一样。

我听老板说到这里,心里全明白啦,原来订那份合同的人,就是给咱们村里打路的那个包工头呀!咱们每天出出进进,要走好多遍的街道就是他包的。这人太可憎了,只为自己发横财,多赚黑心钱,就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刚打了不到一年的街道烂得坑坑洼洼,满路都是石头疙瘩。大家说,这是不是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大事。”

周围听众纷纷议论,有的说:“这人心太重啦,自己凭关系包了这么大的工程,就该心放轻一点,把路的质量提高一点,自己少赚点也就没人说啥了。”

还有人说:“说也不顶啥,反正咱们又没出钱,只要比原先的土路好走点就不错啦。人家亏也是亏了国家的钱,咱说那些闲话干啥呀,有意见也不顶啥。”

也有人说:“国家就是全国人民的国家,每个人都有份,知道了就得说。可是,人家上边有人,钱多势大,还和黑社会勾结一起,咱们小百姓人微言轻,能把人家怎么样。”

老蝴蝶挥动着两个瘦拳头,恨恨地说:“顶啥不顶啥都要告哩。他们亏国家就是亏人民,作为国家一名分子,就不能坐视不理、不能让他们恣意妄为。我以前看见那些烂烂路就生气,想告又摸不着头绪,这回既然让我碰上了,我就非告不可,不能看着他们把国家钱财那样糟蹋而坐视不理。我这回就要把告状的路继续走下去,不行了就进省城,去北京,没有结果不罢休。”

梗二拉拉他的花衣裳说:“我看你还是算了吧。那些人惹不起,自己都那么大年纪了,要是被人家报复一下划不来,还是安安宁宁地混几天就到头啦。”老蝴蝶愤愤地说:“我现在连死都不怕还怕啥哩!只要有一口气在就要告-----。”

老蝴蝶说得唾沫星子四溅,村主任走来高声喝断:“你又要告谁哩?先把人埋了再告吧。东西买回来了,还不抓紧时间入殓,把这么多人拽在这里听你胡吹。”

大家呼啦一下跑进屋里,有的收拾棺材,有的整理寿衣,正要给麻将婶穿戴,麻家四将一起走来,还嫌东西不好,挡住众人不让入殓,帮忙的说得口干舌燥也不顶啥。

这时候,有人出面到当场,义正词严把话讲,周围乡亲受感动,麻氏兄妹低头想。

直教那:

麻家大军阵脚乱,客随主便把事办。

要知谁能说什么?揭过此页继续看。

要知后事,请看第三十七回:

忆往事妹妹感旧情

随常俗姐姐进新居

加入书签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