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人生五味 > 149、第九十一回秉性不改(上

149、第九十一回秉性不改(上

第九十一回

康锡款秉性不改撂荒地被人误耕

做无赖讹人钱财方而平计打双臀

康家老太太去哪啦?村子里的人都明白,这个康家老太保准是去了距离这康家窑十几里以外的官家庄了,因为自己的闺女就出嫁到那里。而这几年间,官家庄的闺女与女婿经常不断的前来请求康家老太到他们那里去住,但这康家老太一直就没有答应。这一则是康家老太不舍得离开自己的这个家,二来,这闺女与女婿建了几个的蔬菜大棚,财是发了,可家里并没有一个烧火做饭的人,如果是去了闺女家,定会比自己的这个家还要劳累十分。所以,是不是要去官家庄的闺女家去过,康家老太一直没有开口答应,但也没有直接的拒绝。现在好了,康家的这个不孝子的突然出现,让康家老太突然间来了一个决心:“去官家庄的闺女家去过,让这个不孝子在家自己过自己的,家中有粮,地中有粮,饿不死这个不孝子就行。”于是,才有了康家老太突然间来了一个大搬家的场景。

康家老太突然间搬家走了,院子中只剩下了这个不孝子康锡款。院子里空荡荡的,原来在院子里看热闹的几个小孩子也跑到了大门外面去了,唯恐眼前的这个叫花子在没有人的时候会怎样他们。康锡款跪在地上,看了看左,看了看右,再低头看了看老娘丢在眼前的那把菜刀与一根绳子,他知道那把菜刀是用来抹脖子用的,那一根绳子是用来上吊用的。他知道,老娘这是让自己给气的,也就是老娘在吓唬自己。所以,康锡款一没有拿那把菜刀,二没有捡那根绳子,他一屁股坐到了地上,歇了歇跪累了的两条腿,然后爬了起来,直接进了堂屋。

堂屋里已经拾掇得没有剩下什么东西了,只有西山墙边的几口大缸还没有动过的痕迹。康锡款走了过去,掀开了缸盖,几口大缸无一不是满荡荡的粮食。

康锡款不由得从心里“哇”地一声叫了起来,也不知道有多少时间没有过的笑脸,突然间堆积了起来。他连忙又跑了东山墙处的房间,东间的房间中还亮着电灯,在电灯的照耀下,靠近东山墙处的一口大缸盖的上面,正放着一竹筐的鸡蛋,足足有几十个。康锡款更是喜出望外,双手端着竹筐,来到院子中,对着她老娘远去的方向大声地喊道:“娘!娘―――不孝子给您老人家跪头啦!”边喊着边跪倒在地,“咚咚咚”跪了三个响头。随后一屁股坐到了地上,从竹筐中拿出两个鸡蛋,用一个鸡蛋向着另一个鸡蛋碰撞过去,“啪”地一声,一个鸡蛋的蛋青蛋黄破壳而出,康锡款马上用嘴接了过去,那蛋青蛋黄立刻流入嘴中,一个鸡蛋立马就这样下肚了。接下来,又是同样一个的动作,迅速得也就一分钟的光景,六个生鸡蛋就这样下肚了。

大门外的人不由得被康锡款的这种吃相惹笑了。有刚才过来帮忙搬家的人过来,对康锡款说:“你几天没有吃饭了,看把你饿成了这个样子了,你慢慢来,弄熟了再吃不行吗。”

康锡款也感觉到了自己的失态,将手在身上抹了抹擦了擦,去掉了手上的蛋青蛋黄,又抹了抹嘴巴,朝着给他说话的那人说:“饿了,实在是饿得不行了。”

“你怎的混成了这个样子?你不是在陶市那个大陶瓷厂里边干吗?怎么现在连个叫花子也不如了?”那人又问。

“别提了,他妈的麻线穿豆腐,提不得。”康锡款有了几个鸡蛋下肚,这说话也完全与前不一样了。

“你打算怎么办?老太太都已经被你给气走了。”那人又说。

“哎,能怎么办,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就行了。老娘是让我气走了,可老娘不是还给我留下来几缸的粮食吗,饿不死就行,也就这样子了。”康锡款有了那几缸的粮食,这心里边觉得踏实多了。

“看样子,你这次回家来就根本没有打算再回城去,铁了心回来就是要跟着老娘过日子了。”另外一个前来帮忙搬家的人插过来说。

“也算是吧。”康锡款说。

“老婆孩子哪?城里的家哪?工作哪?”又有人这样补充地问。

康锡款不愿意提这当子事,爬起来回屋里去了。

既然康锡款不愿意说,大家也就不便再问些什么了。还好,来的这几个人多半是康锡款的发小,从光着屁股那会就是在一起混大的,虽然这些年不在一块了,但此时多少还有些新鲜感和亲切感。再说,来帮忙搬家前,老太太也有过关照,能帮之处就帮一下,能拉一把的地方就拉一把,以后老太太定会来补这个人情的。

于是乎,这几个前来帮着老太太打烂了一个家的人,又开始动起手来,给康锡款凑齐了一个家,先是让康锡款从头到脚全覆盖地换了一身的衣服,然后,再给他凑办了一个能做饭吃饭的地方,接下来又给他弄了一个临时的床铺。

到了这个时候,康锡款也就不在乎什么了,该丢的人已经给丢完丢尽了,村子里的人该看的也都已经看到了,该说的话也都已经说完了,该指指戳戳的也都已经指戳完了,在村的人眼里,他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他康锡款也就不在乎这些了,唯一的问题,当前应当解决一个肚子的问题。

也就在这个时候,门外来了一个卖馒头的小贩,康锡款赶忙把小贩叫了过来,在院子里找了一个喂鸡的小盆,马马虎虎的擦了擦,从屋子里的大缸中挖出来一盆的粮食,换回了一堆的馒头。这样的事,康锡款并不陌生,从前还没有进城的时候,用粮食换吃的,也是他经常干的活。

于是,康家窑康家老太的这家小院里又恢复了先前的平静。

第二天,康锡款的几个发小又一同过来,叫上了康锡款,来到了康家老太的责任田里,让康锡款认下了这块田的庄稼。十余亩地庄稼长势喜人,丰收在望,连康锡款看了后也觉得意外与高兴,他觉得自己的这个投奔老娘的临时决断,可以说是非常正确,虽然是让老娘心碎了,但老娘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儿子,而如此的这般的安排,也正合自己的心意。老娘走了,这并不是一件坏事,相反,这也正是解放了自己。于是乎,康锡款的那种劣根之秉性,又重新表现了出来:吃饱了就睡,睡足了就吃;在家,那是横棒不竖;在地,那是寸草不拔。有时候吃饱了睡足了,实在感觉无聊了,就满村子里溜达。而村子里的人也并不喜欢这个好吃懒做的东西,纷纷关上大门,如同防贼一般地不让他进门。

时间也就这样子一天接着一天、一月接着一月地向前走。

先前的时候,康老太太留下来的责任田,或种或收,还有人来帮着康锡款来打点一下,可这一帮不要紧,康锡款却成了大爷,老板式的倒背着两手,指指戳戳,说三道四,而前来帮忙的人却成了本分与应该。于是,人们干脆一个个都躲了起来,把这个康锡款当作了狗不吃,来了一个老死不相往来。结果,这地没有人耕了,庄稼没人种了,渐渐地,这地也就给撂荒了。可康锡款也不在乎这地荒与不荒、种与不种、收与不收,照样是吃饱了逛他的街溜他的路,村庄里的人不理,他便到坡地里去,坡地的人不理,再到坡地端头的那几座被废弃的窑场处呆上一阵或者是半天甚至是一天。至于吃饭的事情,他心里有底,家中有换来的馒头,缸里面还有一缸的粮食,吃完了再说,大不了去借,借不来,还有官家庄的老娘在,他从来就不信这个邪,虎毒还不食子哪,哪有老娘会饿死儿子的道理。上一次,老娘即便是生气走了,不也是留了下来吃不完的粮食吗,这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再退一步说,就是老娘不愿意给,还有姐和姐夫,要求不高,给一口吃的,能有什么了不起。

于是,康锡款照样是吃饱了逛他的街溜他的路。忽然有那么一天,康锡款从自家的地头走过,不由得让他眼前一亮:原来这长满杂草撂荒的地,却被耕耙得平平整整焕然一新了。而被耕耙得平平整整的还有与自家地相连着另外一块大约有五、六十亩土地,那地的北端,便是几座被废弃的窑场。所以,这个地方是他经常来去的地方,怎么转眼之间就耕耙得平平整整了呢。康锡款向着远处望去,只见那地的北端,在与那几座破窑之间,停放着一辆卡车,有人正在忙活着从卡车上向下搬运什么东西。康锡款便大步来到了那个地方,看了一会,自己有些弄明白了,原来这几个人是要在这里搭建一个活动板房,看样子,是有人要在这里住下来,准备种这块已经耕耙好了的田地了。(未完待续)

加入书签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