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红色蒲公英 > 第一百二十章 东窗事发

第一百二十章 东窗事发

游清明回到营房,并未急于把食盐拿出来使用。他不傻,部队已经断盐多日,倘若草率行事,必然事倍功半,搞不好还要闹出事端来。

第二天半夜,游清明有故伎重演,轻车熟路来到盐商宅院,径直进入后厨。果然不出所料,盐罐里又换上新的食盐,满满一大罐,看来这家人确实不缺盐。掉包时游清明早已做了手脚——在盐罐外面也沾了不少面粉,厨子拿着它去装盐,必然会洒落,这样便留下踪迹。

游清明掏出火柴点燃,火光照亮地面,仔细一看:地上确有一缕若有如无的白粉,直通厨房后门。游清明喜出望外,循着厨子的脚印一直走到门外,那里有个地窖,掀开窖盖,下面黑乎乎一片,不过架着木梯,可以毫不费力走到地窖里面。

游清明家里也有地窖,用来贮藏腌腊制品、干腌菜等,面积大概有一百多平米。相比之下,这家盐商的地窖就像防空洞,足有三四百平米,与其说是地窖,不如说更像库房合适些。

地窖内什么东西最多?游清明根本不用动脑筋,张口就能说出来:“那还用讲?肯定是盐嘛!”——地窖里面整整齐齐排列着上百个大瓷缸,每个大瓷缸都需要四个人才抬得动,不少于三百斤。

游清明揭开一个大瓷缸上面盖着的蓑笠,把火柴凑近,白花花的食盐慌得他眼睛发酸。——此情此景让游清明目瞪口呆,尽管早有思想准备,但如此巨量的食盐仍然令人心惊胆战!这么多食盐足够上万人吃两三年了,倘若红军有这些食盐还愁不打胜仗么?

怀着忐忑而激动的心情,游清明拿勺子舀了一袋食盐,悄悄从地窖入口爬出去,原路返回。从这天开始,连队逐渐恢复饭菜原来口感,由完全无味到有一点咸味,最后是咸淡相宜,战士们体力也回复到正常状态,那些由于缺盐导致的疾病都消失了。

游清明偷拿的那些食盐能维持连队长期食用吗?当然不行!为了保持每天用量,游清明不惜铤而走险,一次又一次前往盐商地窖,终究纸包不住火,东窗事发,被主人家发现,当场露了现行。

这家盐商姓牟,实际情况和小章说得差不多,祖辈曾经显赫一时,到民国初期家道中落,已经沦为平民。虽然富庶不再,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靠着变卖家产,日子也过得比较滋润。

为什么牟家地窖藏有这许多私盐呢?说来话长,此事要追溯到清朝末年宣统皇帝时期。那时候牟家还未完全衰落,与官府来往密切,垄断了当地官盐买卖,可谓日进斗金。然而好景不长,先是闹起白莲教、义和团,接着又是八国联军进京,神州大地陷入战火之中。

牟家当家老爷未雨绸缪,用重金买通县衙,偷偷收购了一大批上等食盐囤积起来,且立下遗嘱:后代决不允许擅自卖出赚钱,世道最艰难时刻才能拿出来,用于解决燃眉之急。这批食盐究竟有多少?真实数目无人知道,直到牟家深明大义,向苏维埃政府捐献出这批食盐,答案才得以揭晓。

话说回来,游清明偷窃行为怎么被发现的呢?俗话说: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游清明信赖小章,把偷盐的事情告诉了他,再三嘱咐一定要保密,小章满口答应。没过多久,小章又把这件事告诉了同乡小黄,再三嘱咐保密,小黄也满口答应;转眼之间,小黄又告诉了战友小钱。……

牟家原本没有发觉食盐缺少,毕竟那么多存货,不会有人想到去核查,但街面上牟家藏有私盐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开始引起牟家怀疑,全家上下查找痕迹,终于找到失窃的大瓷缸。

牟老爷面对只剩一小半食盐的大瓷缸,又气又急,心里平添几分胆怯。在他看来,丢失食盐事小,私藏官盐事大,换作民国政府,必定是株连九族之重罪。如果被苏维埃政府知晓,会如何惩治他们?牟老爷不敢往深处多想,只觉得后背直冒冷汗。

加入书签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